就医学而言,生物产业主要包括血液制品、疫苗制剂、生化及核酸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组织工程产业等。
自1989年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1b成为国内批准的第一个生物技术药物,就正式拉开了中国生物制药(行情,资讯,评论)产业的序幕。但是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势头,也没有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以及中国生物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生物技术制药企业整体存在着研发实力不足、创新能力差,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等多方面弊病,制约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医药行业其他子行业(如化学药品原药、制剂和中成药等)而言,生物制药市场份额占有较低的小行业,目前行业占比只有10%。但是,生物制药发展潜力非常巨大,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30%,其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均高于化学药和中药。
1、重点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主要包括疫苗与诊断制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
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领域
《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需要,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重点推进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在内的11个科技重大专项措施。笔者预计“十二五”规划仍将主要围绕公共卫生、重大疾病等领域展开,重点支持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新药研制、基因治疗、试管移植等技术。
新医改
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2009-2011年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包括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在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相继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并将在三年内(2009-2011)投入8500亿元。
新医改对行业影响深远:扩大医疗市场蛋糕、激活医疗消费,对医疗产业链重构,有利于已确立细分领域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强者恒强。2009-2011年是产业链基础投入和结构性改善期;2012-2020年医疗药品的消费拉动将真正显现。因此,未来十年将是整个医药行业黄金发展期。
新药创制
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产业转移
中国化学(601117)制药企业有望乘产业转移之风,为制剂独立出口做准备,以期分享充满机遇的全球仿制药市场“大蛋糕”。合作是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实现制剂出口的最优策略,无论是通过合作模式(制剂OEM、制剂转移生产、合作开发)以间接出口制剂还是通过合作来解决制剂独立出口方面的销售渠道问题。
2、前景展望
根据新医改规划,未来中国将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上述四大体系建设将使医药企业先后受益:一是疫苗企业直接受益于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率先投入;二是医疗器械受益于先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当医疗资源下沉、医保低覆盖后,品牌普药企业显著受益;四是当医药工业竞争秩序理顺后,医药商业企业加速整合与发展;五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细分领域龙头)全程受益。
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主要围绕公共卫生、重大疾病等领域展开,并通过百亿资金扶持重大新药创制。因此,疫苗和血制品、诊断试剂、创新型企业、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上市公司将受益。在全球医药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医药(600056)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机遇显现。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全球原料药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过程已基本完成。未来10年,由于药品专利纷纷到期、新药研发更趋困难、发达国家迫于医疗费用压力而鼓励使用仿制药,这促使新一轮全球制剂的产业转移趋势形成,中国有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向欧美市场出口制剂,相关上市公司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