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 把螃蟹、虾的外壳煎熬后用于维持、增进健康,恢复体力,这种民间的疗法,被世界各地承认。
1811年 法国学者布拉克首次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分离得到甲壳素。
1823年 Odier在昆虫表面坚硬角皮部分发现甲壳素,用希腊语命名为Chitin 。
1859年 Rouget将Chitin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后,发现该物质可溶于有机酸。
1894年 Hoppe-Seyler 将这种脱去乙酰基的Chitin命名为Chitosan,中文译为几丁聚糖。
1977年 在美国波士顿召开了第一届甲壳质国际学术研讨会,人类开发利用甲壳素的伟大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1982年 日本农林水产省制订了甲壳素的十年研究开发计划,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倡导的壳糖胺开发利用计划。
1982年 第二届几丁质·几丁聚糖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札幌举行。
1985年 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制定研究奖助金方案《甲壳质、壳聚糖及相关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的新发展》,先后两次各拨出60亿日元委托鸟取大学等全国13所大学进行甲壳质改善及增进人体健康的基础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运用研究。
1985年 第三届几丁质·几丁聚糖国际学术会议在意大利举行。
1986年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发现甲壳素是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
1988年 第四届几丁质·几丁聚糖国际学术会议在挪威举行。
1989年 几丁质·几丁聚糖研究会发起成立,含几丁质·几丁聚糖的健康食品应用于临床。
1991年 第五届几丁质·几丁聚糖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普林斯顿举行。
1991年 日本三荣株式会社获准生产食品级Chitosan,并成为日本厚生省(相当于我国卫生部)惟一准许宣传疗效的机能性保健食品,其销售量占日本保健食品的首位。
1991年 美国、欧洲的医学界、大学及营养食品研究机构相继投入研究开发甲壳素,并将甲壳素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列誉为人体六大生命要素。
1992年 欧洲Chitin及Chitosan研究会在法国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1992年 日本厚生省受理Chitosan静脉注射药品的申请,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抑制癌细胞的转移。
1992年到1996年的几年间,日本政府及有关研究机构先后研究发现并确认了甲壳素在抑制血压上升、抑制癌细胞转移、降低血液中胆固醇、防核辐射、调节血脂、防治老年病等方面的作用。
1994年 俄罗斯基辅国立癌症治疗研究中心报道:以壳聚糖治疗核辐射所致的各种癌症,患者有所改善。
1994年 第一届亚太地区几丁质·几丁聚糖研讨会在马来西亚举行。
1994年 第六届几丁质·几丁聚糖国际学术会议在波兰举行。
1995年 在台湾召开了第二次Chitosan学术研讨会。
1996年 甲壳素通过了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及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审查,核准在美国及欧洲销售。
1996年 第二届亚太地区几丁质·几丁聚糖研讨会在泰国曼谷举行。
1996年 中国甲壳质研究会和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甲壳质学术研讨会,从此,甲壳素才真正在中国得到研究、开发、利用。
1997年 甲壳素的研究开发课题列入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计划,归属国家 ”863” 计划。
2000年 一种酶法降解壳聚糖与膜分离相耦合生产壳寡糖的方法在中国科学院被天然产物与糖工程“1805”课题组攻克。
2005年 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主要原料成份的银色世纪工程产品,如:银龄春海惠健胶囊(壳寡糖)、银龄牌益心胶囊(壳聚糖)(已经通过审批)、银龄牌壳茸胶囊(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银龄美甲壳素内衣(甲壳素纤维)等产品陆续上市,得到行业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迅速成为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类保健产品的领导品牌。
2006年 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主要原料成份的银色世纪工程系列产品被确定为:第三届如皋·中国长寿文化界唯一指定专用保健产品。
2007年 “中国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本次研讨会将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类物质的科研与应用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
2007年 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主要原料成份的银色世纪工程系列保健食品被第九届“中国青岛海洋节”确定为指定专用保健食品及重点推荐品牌。生物谷援引 www.bioon.com (张仕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