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企业遭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风波已过去近一个月,惠氏、美赞臣等企业也承认了存在操纵价格的行为,部分产品降价幅度最高达到20%。很多人认为,不管这次反垄断调查的结果如何,反垄断调查本身已经有很大意义,至少可以对外资奶粉企业和整个奶粉行业敲响了警钟。
(图片来源: 网络)
降价可能会使美赞臣2013年的销售额减少约3000万美元
在发改委的反价格垄断“打击”下,洋奶粉5年来首次在中国集体降价。单品最低降幅为4%、最高为20%,平均降幅约11%。根据市场调研公司AC尼尔森的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市场奶粉的销售额约385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和雅培这四大“洋品牌”就占了42.7%。如果按此数估计的话,降价或将使得洋奶粉从生产到销售等环节的生意额减少超10亿元,甚至可达20亿元。
7月初,国家发改委宣布对包括美赞臣在内的几家外国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受该消息影响,美赞臣公司股价当日即下跌了10.58美元,跌幅超过13%。跨国诉讼律师郝俊波7月29日向记者透露,受近期在华调查事件影响,美赞臣公司股价大跌,该公司则涉嫌违反证券交易法,未尽到披露义务,致使投资人利益受损。现在中美律师正联手征集全球受害股民集体赴美起诉。
7月27日,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美赞臣宣布,降价可能会使美赞臣2013年的销售额减少约3000万美元。美赞臣2012年年报显示,亚洲和拉美地区销售收入约27.2亿美元,增速为11%。在今年一季度,上述地区的净收入在美赞臣收入中的占比达到了73%。亚洲市场最大增长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
这次发改委将反垄断之剑挥向了洋奶粉企业原因有两点:一是“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因2008年的三聚晴氨事件的暴发,使得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已从2008年前的30%左右,一下跃升到了最高达70%以上。二是在产品定价上一涨再涨。有媒体报道,大陆市场婴幼儿奶粉的毛利率在全球排名居首,一些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甚至超过了60%。总之,随着洋奶粉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升和价格的逐年飙升,中国消费者正在承受着全世界最昂贵的奶粉价格,这样无疑有损中国消费者的利益。
反思此次对洋奶粉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可以发现,调查实际上是把奶粉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奶粉行业的种种问题都逐渐浮出水面,包括伪洋品牌问题和奶粉质量等问题。
中消协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全国消费投诉情况显示,婴幼儿奶粉投诉达到744件,与2012年同期相比,投诉量翻了一番。其中超过86%的投诉与质量安全问题有关。外资品牌奶粉投诉量约占到6成,涉及实体店、网店、海外代购等渠道,投诉主要集中在3类问题:一是奶粉中有异物、异味、结块,二是孩子食用奶粉后发生腹泻,三是奶粉过期变质。
这次反垄断调查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首先,让外资企业充分尝到了苦头。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市场不仅是“金矿”,也是一个法治市场,中国也有像《反垄断法》这样的严刑竣法,所以“洋奶粉”若要涨价也要根据其成本来涨,不可以因为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而随心所欲的涨,不管是国外、国产奶粉只要触碰了中国法律“红线”,就会受到依法调查和应有处罚。
其次,提示有关部门,应着力提振国民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力争夺回国产奶企已失去的原有奶粉市场的占有率,这样个别“洋奶粉”品牌垄断国内奶粉市场的局面便可打破。由于国产奶粉事件频发,国民已经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心,于是国产奶粉没有对“洋奶粉”形成有效竞争,导致“洋奶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达90%。
第三,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洋奶粉”在国内市场之所以很嚣张,主要是因为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信心,对“洋奶粉”盲目崇拜。之前,“洋奶粉”被曝出不少质量问题,如今又曝出价格垄断,希望这些有损“洋奶粉”声誉的信息会逐渐改变国内消费者的观念。
另外,对国产奶粉生产企业也是一种提醒。有业内人士认为,抑制“洋奶粉”价格或将冲击国内企业。这种认识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反垄断调查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洋奶粉”的印象。其实,这次调查“洋奶粉”也给了国产奶粉趁机崛起的机会,就看国内企业能否把握好这个机会。现在中国奶企的产品质量不如洋奶粉,并不是中国奶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管理水平有多落后,而是在奶源质量方面缺少保障,使消费者失去信任。
与洋品牌奶粉遭遇反垄断调查相对应的是,国产乳业新一轮大洗牌可能将在下月开始。7月2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官员向媒体透露,乳业兼并重组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已制定完成,细则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建设大型乳企也将是政策重点。据悉,这是继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进一步的细化落实的文件。业内人士认为,该细则实施后,将会使国内现有的乳企大规模被淘汰,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市场可能将留下五六十家大型乳企。
据悉,目前国内拥有婴幼儿奶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27家,若加上其他乳制品生产企业,国内乳企约有200家。业内预计,在细则颁布后,国内乳业将刮起一场大吃小、强吞弱的“龙卷风”,淘汰率可能达3/4,届时存活下来的只有五六十家。被淘汰掉的100多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实际上很小。国内乳业资深人士王丁棉指出,国家此次对乳业的产业调整,目的是想培育10-20个大企业跟洋奶粉相抗衡,但对国内整个行业来说,资源、市场高度集中,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国家发改委此次对洋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奶粉价格的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用消费者的话讲,“感觉价格跟原来没什么差别”,他们似乎也还是乐意够买洋品牌,原因只有一个:质量保证。下一步,要看政府是否有决心大力整顿国产奶企了,无论是进行兼并重组还是加大对奶源的监管,国产奶企是时候仔细思考如何与洋奶企抗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