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8日召开的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建所60周年庆祝大会上获悉,为了给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在对林业发展具有重大和全局性作用的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目标集中在林业应用技术、高新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三大领域。
据悉,在林业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科研人员将在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技术、高效产业化技术、林木良种与资源培育技术、现代化林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在高新技术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将重点在林业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力争在木本生物质能源林的培育技术、生物质柴油和酒精的高效转化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科研人员将重点系统开展林木抗逆生理生态机理研究,为主要速生丰产人工林树种的优质、高产和高效培育提供生理基础,并强化林木基因组学研究,力争在杨树、毛竹等树种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林业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所今后将建立以绩效评价和资源配置为核心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形成整合优势的管理体制,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同时,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中国林业期待“茁壮成长”
“虽然我国的木材产业每年有上千亿元的规模,但资源不足、质量较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半以上的木材原料需要依赖进口。”
近日,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在发言中担忧地作上述表示。
和沈国舫一样,多位参加论坛的专家都指出我国林木资源亟须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同时林木科研单位也应为高产高质木材培育提供科技支撑。
木材安全问题堪忧
沈国舫表示,林业发展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在生态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支柱性作用。
“林业的生产过程是绿色的,产品也是绿色的,具有可再生、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而且带有很重要的碳汇功能。”沈国舫说。
我国是世界木材及木制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然而,我国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期,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进一步刺激木材消费。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介绍说,2010年我国木材消耗折合4.32亿立方米,其中进口木材及其相关制品折合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接近50%,超过了国家木材安全的警戒线,木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所导致的木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蓄积10.15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宋维明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商品木材缺口每年可能高达2亿立方米。
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闫振指出,国际社会出于环境和资源安全双向考虑,开始限制木材出口,我国木材安全问题愈加严峻。
而木材安全在满足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生态建设的需求。
目前,我国林业品种的结构失衡问题非常突出,森林中珍稀、珍贵品种普遍较少。因此,进口木材原料中,珍稀、珍贵品种占比较大。
“我国的人工林中,杨树、桉树等速生品种占有重要比重。这些品种能满足速生丰产的要求,但与珍稀、珍贵林木品种相比,其生态功能较弱。”闫振说。
生产力低下困扰中国林业
虽然我国杨树人工林种植面积已达700万公顷,但其平均年生长量远低于林业先进国家。
显然,“良种”与“良法”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沈国舫感叹道:“我国虽有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地理条件,但林木质量问题多年来没有显著提高。”
和农业一样,我国林业发展也面临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的问题。
“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且在局部地区,还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闫振说,“林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对林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