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全球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技术媒体座谈会在京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秦中春发言时指出,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将面临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上升、科技投入不足等八大困难,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虽然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但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与争议,转基因政策短期内不会大的突破。并指出中国粮食安全的四个真正问题所在:我国在资源的管理及其是否严格,在科研投入方面是否充足并能否提供有力保障,科技发展方面的政府是否提供有力支撑,政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及其是否具有积极性。在提到国内粮食形势时秦中春指出,目前国内的粮价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在短期内安全无忧,有一定的调控空间,但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仍然艰巨。
在谈到国内生物技术发展与应用问题时,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吕玉平表示:“国内的科研投入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孟山都、杜邦先锋 、先正达三大种业巨头每天投入二三百万美元用于研发,一年的投入约10亿美元,而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北农、中种、隆平高科、未明凯拓、奥瑞金、创世纪等企业的年研发投入总和还不到5亿元人民币。”可见国内的科研投入及发展还需要很大的跨越。同时吕玉平表示,大北 农集团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10亿元用于生物育种技术研究。
华盛顿大学生物系教授、美国唐纳德植物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Roger Beachy博士在发言时表示,目前粮食安全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 ,不仅仅面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的问题,还有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问题,为了确保在未来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地球,保护土壤及环境资源。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农业发展是要保护而不是破坏性的,未来的生物技术应用要实现资源共享,并能够对农业发展起到持久有效的推动作用。
在谈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指出,国内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认识存在误区 ,其实转基因食品比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因为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科技手段将作物品性进行优化,是具有选择性的,比传统育种方式更具有 科学性和针对性,公众应该正确的认识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
今年的世界粮食日主题“粮食价格--走出危机走向问题”在此引发全球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推动作用已经得到全球认可,作用不可替代。(作者:聂长虹)
10月18日,全球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技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秦中春发言时指出,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将面临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上升、科技投入不足等八大困难,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虽然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但目前分歧还比较大,转基因政策短期内不会有任何突破。
在连续8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强力推动下,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连续7年增长,“今年的数据虽然还没出来,但丰收已成事实,将是粮食生产‘八连增’。”秦中春称,长期规划到2020年实现粮食产量5.4亿吨的目标,2010年就已经实现了,就当前形势来看,生产、农民受益、加工贸易、市场流通等环节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国家、农民、企业各方关系协调,总体上并无安全隐患。
“但从中长期来说,保证粮食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家将面临可用耕地减少、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上升、生产基础薄弱、科技投入不足、产销不够协调、控制物价总水平以及国际市场影响等八大难题。”秦中春说。
“单就耕地面积而言,已经从1995年的19.5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可以说18亿亩耕地红线随时会被打破。”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林敏说。
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个贫水国,人均2100立方米的规模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不但没有根本上扭转,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科研投入更是无法相提并论,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三大种子巨头每天的研发投入都有二三百万美元,一年的投入在10亿美元左右,而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北农、中种、隆平高科、未明凯拓、奥瑞金、创世纪等企业的年研发投入总和还不到5亿元人民币。”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吕玉平说。
事实上,决策层早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并把希望寄托在了转基因上。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来解决,靠生物技术来解决。温家宝则在2010年3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2008年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成为农业领域唯一一个重大科技专项,这一专项和大飞机项目一样,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但2009年中国批准三个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后,至今已经爆发了几次反对转基因的声浪。“支持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态度是明确的,但在如何发展上,目前分歧还比较大,先要统一意见才能继续推进。”秦中春说。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此前接受和讯网独家访谈时曾指出,批准安全证书后,还要经过品种审定、销售许可才能成行,而安全认定和品种审定目前是两个独立的法规,尽管都是由农业部负责,但要将两者合并,需要11个部委进行表态,这个过程将是长期而复杂的。
业内人士称,现在发生的事情还都是农业部主管的,不算是太大的事情,到了品种审定的关键阶段,矛盾将会集中爆发。“由于牵涉到巨大的利益,很多部门都希望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届时将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
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 王泓漓)全球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技术座谈会18日在北京召开,“转基因”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在谈及我国转基因Bt水稻安全性问题时坚定表示,“我国的转基因Bt水稻已经通过安全性评价,我个人认为它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次参加水稻安全性评估时,我还在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所以对整个研发过程都有深入的了解。”罗云波说。作为力挺转基因技术的代表人物,罗云波认为转基因水稻迟迟不上市的最大原因,即在于现阶段公众对转基因产品本身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还不够高”。
“转基因”是我国重要战略之一,转基因技术也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著名农业学家袁隆平对转基因的战略意义亦作过如下表述,“如果我们不用转基因技术或不用生物技术在杂交水稻上的话,十年以后我国的杂交水稻就有可能落后他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战略,罗云波认为“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大规模地对转基因进行积极的、全方位的宣传及科普教育,以提高群众对于转基因的认知度。
罗云波表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所以利用该项技术来“做坏事”也有可能,因此“转基因”需要严格的管理和安全性评价。他介绍,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有一整套评估体系,“公众的顾虑可以消除”,“我的宝贝儿子就很爱吃转基因木瓜,我也放心让他吃!”罗云波说。(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