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农业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农业优势产业跨越发展——“十一五”时期,广西农业发展迅速、成果辉煌、鼓舞人心!
这5年,先后克服了冰冻、大旱、台风、洪涝、病虫害等重大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预计2010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值2338亿元,比2005年的1448.4亿元增长61%;农业增加值1531.65亿元,比2005年912.5亿元增长67.8%;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比2005年的2495元增长75.5%。
“三避”金橘走俏世博
春末夏初,别处的金橘早已下树,阳朔县白沙镇富马村段光友采用“三避”盖膜技术种植的金橘依然果实压枝。这背后,是阳朔金橘与上海世博会的一段“奇缘”。段光友家20吨鲜果被上海客商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买下,并运往上海销给世博会嘉宾。
冬季时节,在阳朔县白沙镇连片万亩的金橘果园里,一张张白色的塑料薄膜将一株株金橘树罩在下面,好像为果树加盖了一张张巨大的被子。这就是广西农业部门大力推广的“树冠盖膜”避寒技术。树冠覆盖薄膜的效果令人振奋:既可避雨防止果子开裂,又可增加光照、延长金橘生长时间,提高单产和优果率。2008年初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中,阳朔县运用“三避”技术的5万亩金橘在塑料薄膜的保护下,产量提高20%多,产值增加约1倍。
新闻延伸:“十一五”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避”技术1.14亿亩,新增农业效益100亿元以上。目前,广西“三避”技术从地膜覆盖发展到塑料大棚、树冠盖膜避寒、盖棚避雨、网棚遮阳、果实套袋等多种模式,先后探索出50多类200多种模式,涉及瓜菜、水果、花卉、烟叶、桑蚕、水稻、玉米、马铃薯等。
超级稻单产超800公斤
灌阳县中稻超级稻“Y两优302”超高产栽培示范点实测亩产813.3公斤,为广西水稻种植最高单产;该县晚稻单块田亩产也创出708.2公斤的高产纪录。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区把超级稻示范推广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大力实施“千万亩超级稻行动计划”,聘请袁隆平等13位院士为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近年来全区投入2亿多元(含良种补贴资金),实施超级稻种子补贴,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接受、广泛参与的整体推进格局。全区建设了80个超级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4个百亩高产攻关田,总面积160多万亩。据测产,平均亩产533.1公斤,比上年增75.3公斤。今年,我区示范推广超级稻1030万亩,比上年增加215万亩,预计促进粮食增产8万吨以上,增收1.6亿元。
新闻延伸:“十一五”以来,我区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组织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大力推广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累计推广超级稻3106万亩,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全区人均有粮稳定在280公斤以上,初步形成了优质稻、旱杂粮和冬种马铃薯等粮食优势产业带。
田阳冬菜助农增收
11月中旬以来,田阳县的冬菜批发渐入旺季,刚上市的圣女小番茄每公斤收购价3.5元左右。田阳蔬菜市场平均每天批发冬菜100多万公斤,主要销往我国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及越南、港澳台地区,预计仅种菜一项,田阳县菜农一年人均增收1500多元,占种植业收入一半以上。
近年来,田阳县大力发展秋冬菜生产,成为广西新兴的“南菜北运”蔬菜生产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主要栽培番茄、四季豆、青椒、黄瓜等50多个品种,产品以无公害而著称,销往上海、北京、长春等100多个大中城市。目前,全县秋冬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西红柿面积达18万亩,总产量达65万吨,产值达6.2亿多元。
新闻延伸: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独特的温光资源、丰富的冬闲田及劳动力资源,实施“千万亩秋冬种产业开发行动计划”,蔬菜总产以每年约5%的速度增长,成为种植业中继粮食、糖料蔗、水果后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产业。目前,广西已基本形成秋冬菜、夏秋反季节菜、中心城市“菜篮子”、丘陵高山特色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六大商品菜优势产区;每年北运秋冬菜780万吨左右,约占全区蔬菜总产70%,成为“南菜北运”重要基地及粤港澳地区的“后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