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转基因水稻能杀虫而人吃了却没事?” “为什么转基因水稻没有做人体试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天举行第十六次专题讲座“农业转基因技术和安全管理”,主讲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研究员黄大昉在讲座中回应了社会上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争议。
转基因抗虫水稻评价过程长达11年之久
2009年,由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获得安全许可,但关于其安全性的讨论从未停止。
“考虑到水稻的主粮地位,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农业部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尤为严格和谨慎。”黄大昉说,过去国际上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争议,并非简单的科学问题和对生物安全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也是经济、政治、社会甚至宗教、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
他详细介绍了我国安全评价的过程和结论。
研发单位自1999年起就开始申报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安全评价,逐步开展了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对其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整个评价过程长达11年之久。
食用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营养学、毒理学和致敏性评价等内容。营养学评价包括宏量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包括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分析)、微量营养成分(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抗营养因子等检测分析,以判断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在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上是否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毒理学评价则分别用杀虫基因蛋白和转基因水稻进行不同类别试验,观察其对实验动物是否有不良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暴露量的评估(如杀虫基因蛋白摄入量的安全系数)。致敏性评价则通过杀虫蛋白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并开展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试验以确定杀虫蛋白是否易于被消化酶分解,评价其致敏的可能性。
他特别指出,为慎重起见,还增加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指南中没有规定的检测指标,如三代繁殖试验用以分析对后代的影响。
环境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通过花粉扩散、基因飘移等试验判断其对野生稻资源是否有不良作用;通过对稻田其它害虫、天敌、益虫、经济昆虫的评价观察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例如,考虑到我国是水稻起源中心之一,环境安全性评价中对野生稻保护格外重视。
针对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移问题,复旦大学、中国农科院多家研究单位进行了长达10年的试验,研究范围涵盖华东、华南、西南5个省市,对数百万株水稻样本逐一检测,结果发现转基因水稻“基因飘移”的规律同普通水稻一致;基因飘移概率与不同水稻种植空间的间隔距离相关,会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下降:近距离(小于1米)条件下,相邻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中,只有不到1%的植株出现了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片段;如果增加5—10米的间隔距离,转基因飘移的概率就会降至十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后,作出了“水稻是基因飘移低风险作物”的判断。
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和无误,除对申请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评价外,2004年到2008年,农业部又专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水稻所等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部分指标进行了检测验证。在长期、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验检测的基础上,最后证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与对照非转基因水稻同样安全,2009年,农业部依法批准发放了安全证书。
我国已基本建成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黄大昉说,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上,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转基因育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