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积极推进集约型螺旋藻产业园区建设,螺旋藻产量年产750吨,占到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目前,该旗已经成为世界螺旋藻主要的供应基地,一个集螺旋藻产、学、研于一体的“中国藻都”正在形成。
据介绍,鄂托克旗的察汗淖尔湖、非洲的乍得湖、墨西哥的塔斯可可湖,被列为世界三大生长螺旋藻藻种的天然碱湖。由于察汗淖尔湖的螺旋藻种富含22碳6烯酸,俗称“脑黄金”,因此名冠世界三大螺旋藻湖之首。2003年鄂托克旗开始试养螺旋藻,至2007年年产螺旋藻700多吨。
螺旋藻在自然界植物性生物中, 是具有较高光合转化率的生物。其藻类对光量子(太阳能)的吸收转化率可达到15%到18%。生产1000吨微藻,约可吸收利用470吨碳元素,可转化掉185吨二氧化碳,这对于控制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途径。
从2009年开始,鄂托克旗依托丰富的天然碱资源及碱化工副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和生物高技术产业,规划建设藻类专业生产园区。该园区建设按照“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粉生产基地、中国第一个螺旋藻生态观光园、中国螺旋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螺旋藻产业循环经济创新节能典范”的功能定位,由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对螺旋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并引进国内外螺旋藻知名企业入园生产。
日前,记者在鄂托克旗螺旋藻工程技术中心看到,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和培育新的螺旋藻藻种。该中心是内蒙古创建的第一家专业从事螺旋藻工程技术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针对螺旋藻藻种培育、深加工等技术,将研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从而建立领跑我国,集螺旋藻研发、生产、加工全过程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总规划占地面积12400亩,一期计划开发3000亩,已有入园企业19户,部分企业已开始生产。(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