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以来,贵州省首次大面积发现国际性重大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针对灾情发生和蔓延情况,贵州省科技厅紧急组织省内外农业、植保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于6月4日召开专门会议,部署“稻水象甲”技术防控工作。
据了解,截至6月4日,贵州省已有平坝县、西秀区、普定县、清镇市、修文县、花溪区、息烽县、白云区、乌当区、开阳县、金阳开发区、遵义县等13个县(市、区),40多个乡(镇)、296多个村,4.896万亩稻田发生疫情,且“稻水象甲”疫情仍在继续扩大,情况十分严重。
专家介绍,“稻水象甲”原产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一直是美国水稻生产上的头号害虫。1980年到1990年,先后到达中国的环渤海湾地区、东南沿海的台湾、浙江等地,2000年代在内地的众多省份发生,对东北的辽宁、南方多个水稻生产大省造成严重为害。由于“稻水象甲”蔓延快、危害大、难防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我国也将之列为粮食作物上重点治理的检疫性害虫之一。
“稻水象甲”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一般造成水稻减产1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该虫由于其适生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危害时间长、可进行孤雌生殖、成虫生活习性多样性、越冬场所多、扩散速度快等生物学特性,防控难度很大。
今年“稻水象甲”首次大面积入侵贵州主要集中发生在水稻秧田,一般成虫量为5—20头/平方米,最高虫量达到50头/平方米。目前,极易随秧苗移栽进入大田,并造成大面积扩散,全省近百万亩水稻受到直接威胁,上千万亩水稻受到潜在威胁。
疫情发生后,贵州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门积极行动。一是各级成立了“稻水象甲”疫情防控指挥部,采用行政手段推动防控工作,以保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资金、农药、药械等物资到位。二是坚持做好普查及检测工作,从全局性、区域性、局部性等方面掌握“稻水象甲”疫情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早铲除。特别是抓住了秧田期防治的关键时期,把喷药防治成虫和移栽前药剂浸秧防治卵和幼虫相结合的办法,并坚持统防统治,将危害损失降到了最低。三是科学规划,制定适合贵州的防控技术方案,积极采取调查与防控相结合、试验与应用相结合、行政与技术相结合,通过宣传、层层培训,让疫区广大农户和农村干部切实掌握这些技术,确保技术到位率。
针对“稻水象甲”的重大疫情,贵州省科技厅在委托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确鉴“稻水象甲”物种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浙江大学昆虫研究所和贵州省农科院等省内外单位专家,积极开展贵州省“稻水象甲”应急防控技术、发生危害规律及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争取科技部支持,以采取最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其危害程度。(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