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验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先进地区,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持续快速发展的。当前,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传统农牧业地区,顺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转型升级是传统农牧业地区崛起的必然抉择
素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之美誉的巴彦淖尔市,是全国、全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也曾辉煌过。但是,随着全国工业化大潮的推进,由于长期倚重于农牧业经济发展,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带动,巴彦淖尔市和全国其他传统农牧业地区一样,渐渐失去竞争优势,与自治区的快速发展态势相比明显落后了。巴彦淖尔市自2000年起的3年时间,工业增加值徘徊在20亿元左右,2002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7%,财政收入仅为9.3亿元,处于“大农业、小工业、穷财政”的状态。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2004年开始,巴彦淖尔市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转型战略,加快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把工业摆到了全局和战略的位置。2007年,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巴彦淖尔市将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由经济结构转型,提升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做大做强工业,提高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更加协调;升级就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巴彦淖尔市提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并赋予了转型升级新的科学内涵。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引进和建设了一批大项目,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几个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矿山及冶金、化工、电力四大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工业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04年,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2006年,工业比重超过一产。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3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34.8%,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6%,比2003年上升了27.4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突破。在工业经济的强劲带动下,全市总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3—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51亿元增加到509.9亿元,年均增长19.6%,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由11.5亿元增加到55.8亿元,增长5.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35:30:35演进为19:55:2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6112元和3015元增加到13893元和8066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几年的实践证明,转型升级是应对经济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战略抉择,也是传统农牧业地区崛起的必由之路。
(二)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巴彦淖尔市欠发达的市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巴彦淖尔市人口占全区的7.2%,GDP占5.8%,财政收入占全区的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的3.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10.2%,粮食产量占全区的12.3%。除“农字号”指标外,其他经济指标在全区的比重大都低于人口占比。二是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产业结构单一,整体经济对矿山及冶金工业依存度过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抗风险能力不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 “原字号”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高,附加值低。三是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特色县城、工业新镇和中心集镇综合承载能力比较弱。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四是城乡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城镇居民收入还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农民纯收入尽管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但收入来源单一,持续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牧民收入水平偏低,2009年牧民收入低于农民收入1801元。这些矛盾和问题表明,巴彦淖尔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是初步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粗放的。破解这些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三)转型升级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
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我们的发展也走不远,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2009年,巴彦淖尔市人均GDP达到4303美元。有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与约束将空前增大,同时收入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将集中多发,持续发展的难度大大增加,粗放增长的模式必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低投入、低耗能、高产出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