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技馆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转基因进入寻常百姓家”主题教育活动上,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主要研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透露: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已经通过国家的审核批准。这也证实了连日来业内人士透露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植酸酶玉米即将面市的消息,商业化生产已是箭在弦上。
与转基因棉花的商业化生产已经走过11个春秋相比,中国的转基因粮食作物上市显得滞后了一些。
作为支持派,黄大昉一直力推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早在今年2月份,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就向外界透露,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和转基因抗虫水稻已基本通过生物安全性评价。
然而,对于植酸酶即将上市的消息,众多业内学者仍不敢给予肯定的答案。“有这个风声,但(我)没有核实。”黄大昉说,“现在,好像包括做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当事人都不愿意提及此事。”
240亿撬起产业化
早在2008年7月9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称“转基因专项”)。该专项拟投入资金约240亿元人民币,将主要投入到优势基因的挖掘、转基因品种选育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
作为农业领域获得的唯一专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单项投资最高的项目,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
中国启动的这项高达200多亿元人民币的转基因专项,重点研究第二代转基因作物,也就是在抗虫基础上通过转基因技术增加作物抗病、抗旱涝和更加高产的特性。
国家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薛达元说:“转基因专项是从国家层面出发,其目的不单单是发展转基因技术,更重要的可能是带动产业化发展。”他同时透露,上百亿专项资金的20%将用于生物安全的检测和设施建设。
专项通过之后,各种猜测也随之诞生:中国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转基因粮食商业化生产有望实现;等等。
针对转基因专项的种种反应,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处王学勤处长表示,投入几百亿的重大专项,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产业化,解决粮食安全,“所以应大力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发展”。
围绕这个专项,北京早在去年3月份就率先启动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专项以响应国家专项。北京专项的目的之一是完成一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评估与生产性实验,培育出一批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促进转基因农作物的产业化进程。该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下设小麦转基因育种、玉米转基因育种、蔬菜转基因育种和林草果树转基因育种4个。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植物基因工程专家、植酸酶玉米主要研究人员之一陈茹梅坦言,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欧美都有很强大的生物公司,例如美国的孟山都和杜邦,它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而中国在投入上比较分散,运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专项的作用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促进商业化生产。
“过去我一直给他们批评,所以现在我不愿意承担这项研究。”在转基因专项中毫无承担角色的薛达元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他同时承认,“这一重大专项是与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产业化。”
显然,如此大的投入目的并不仅仅是发表一些研究论文。
首例产品有望上市
转基因作物植酸酶玉米要上市的风声就在这个时候透出。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基因安全管理处刘培磊说,目前,转基因植酸酶玉米一旦批准即可上市,但是要想商业化生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品种审定等步骤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工作让陈茹梅谈起转基因植酸酶玉米时显得格外小心,“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作为研发单位,目前还没有收到任何官方的通知,也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总部设在北京的作物种籽供应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公司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宣布,他们已经获得了一种含有植酸酶的新转基因玉米的生产许可,这是第一例获准在国内市场进行商业销售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预计这种玉米种籽的商业产品将在今年年底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