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日召开的中国生物材料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论坛上,专家提议建立我国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我国生物材料研究及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介绍,成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旨在整合生物材料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和力量,以提升整体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产业链,推进生物材料的创新和产业化。
他说,除了发挥整合功能外,创新联盟还需要发挥服务功能,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指明研究方向,为企业提供研究成果,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在生物材料研发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正在进行大量原创性研究。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生物材料产业仍存在规模相对较小,劳动生产率低,技术结构不先进等问题,需要合力解决。
据了解,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生物材料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论坛,将组织与会的来自超过100个生物材料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代表,共同讨论成立生物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提议,并围绕中国生物材料研究和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目标等展开研讨,反映产业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提出可供政府相关部门参考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3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因病住院,做了一次大手术。手术中,内皮的缝合线是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以后不用拆解,能被肌体组织自动吸收。外皮的缝合用的是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钉子”,像钉书钉一样钉住了伤口。由于这种钉子带有一定的椎度,在伤口恢复的过程中,肌肉生长时会把钉子一点一点向外拱。待愈合时,大夫夹住钉子一拽,钉子就轻易地出来了。
一辈子从事有色金属材料研究的周廉为生物医用器械的神奇功用所震撼。不过使他心有不安的是,这些医用器械都是进口的。“从原材料上看,我们中国都能生产,器械的高精度也能达到,但就是少有人做这种器械。研究材料的人不少,但研究把材料制成医用器械的人不多。”看着外国医用器械在中国市场“畅行无阻”,周廉心里很不是滋味。
虽然,作为上一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主任,他有心做一些推动生物医学材料发展的工作,并申请了相关的研究课题,但疾病迫使他停手。周廉下决心在身体康复后,为生物医学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做一点实事。
11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生物材料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工程科技论坛就是在周廉和张兴栋院士等人的推动下召开的。论坛围绕着中国生物材料研究及产业发展的趋势、重点方向、总体目标、最新成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及解决方案等进行研讨,力图为国家有关部委提供建议,以促进我国生物材料研究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国家973计划生物医用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顾忠伟在论坛上介绍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可与汽车和信息产业相比,正在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心脏起搏器、人工晶体、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等生物材料和植入体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由于现代工业、交通、体育事业的发展,创伤治疗也需要大量的生物材料器械。比如,仅2003年美、欧、日冠脉支架的销售额即已达到25.3亿美元。
“在世界市场上,生物相容性材料及制品中,美国占了49.7%,欧洲占了24.1%,日本占了17.2%,而剩下的其他国家所占市场份额只有9%。”顾忠伟指出,我国医用器械市场及产业与国外差距较大,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足3%;医疗器械与药品的费用之比,国际上已达1∶1.9,而我国则仅为1∶5。国外生物医用器械大举进入中国,不仅增加了我们的医疗费用负担,也使民族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有可能导致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这一支柱产业中丧失应有的地位。
“我们不仅要靠国家的政策,我们也要靠民间的力量。”周廉院士说,我们这次的论坛将要讨论成立中国生物医用材料产学研创新联盟,构建一个科研、产业、研发机构的民间自我服务体系,找到科研与产业的结合部,共同推进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