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生物育种和生物农药加强了进一步扶持,生物育种和生物农药发展前景进一步明晰。
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发布 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大有可为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前天,发改委发布了《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对生物农药生物育种提出了要求,预示着这两者将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有可为”。
“十一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肉类和水产品连年增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这些将会进一步发展。《规划》提到了“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五个有利条件,其中之一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为缓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展现了新的前景。
但是,“十二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多项困难,例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的趋势难以逆转,化肥农药的边际效益递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增加农产品产量难以为继。同时,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缺乏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不强。
这些都需要尽快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那么,如何加强呢?
做大做强种业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不仅对粮食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对粮食的质量、粮食获取的稳定性的要求也都在提高。我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增加粮食产量的困难也在加大,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水等资源短缺的压力都在进一步增大,所以粮食中长期供求形势非常严峻。“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要养活这么多人,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的意义,对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规划》提出:“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与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同时,要做大做强种业,“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这些都显示出政府对生物育种扶持力度持续的加强。
从2006年起,我国就在多项例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里,将生物育种列为重大专项,要求开发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
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一支庞大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生物育种技术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较小,因此,预计在这多项政策的支持下,到2020年,我国将会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生物育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