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药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原药生产、制剂加工、科研开发和原料中间体配套在内的农药工业体系,已经真正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目前,我国已能生产300多种原药、3000多种制剂,农药生产能力为130万吨/年(按100%有效成分计),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农林牧渔及卫生防治的要求,并成为全球主要农药出口国,出口300多个品种,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农药工业总体上起步要比国外晚5~10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建立和发展化学农药列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1950年,我国决定在四川泸州化工厂建设有机氯滴滴涕生产车间,1951年投产,产量113吨,主要用于卫生防治。华北农科所、上海病虫药械厂研制的六六六也于1951年投产。有机氯农药的投产,拉开了化学农药工业的序幕。1957年,天津农药厂建成投产了我国第一个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的生产装置。
我国农药产量自2005年突破百万吨后,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已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农药总产量达190.2万吨。而在1990年,我国仅有农药品种70个,产能38.5万吨/年,产量22.7万吨。“十五”末年(2005年)较“九五”末年(2000年),我国农药产量增长60.4%,5年间年均增长10.5%。
我国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大致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以有机氯农药为主的发展阶段,此类农药在该阶段曾经占到我国农药总产量的80%左右;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以有机磷农药为主的发展阶段,此类农药产量最多时占到总产量的70%以上;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杂环类农药和生物农药为主的发展阶段,此类农药高效、安全、经济、环保,目前已占到我国农药总产量的60%左右。
60年来,通过对有机氯、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逐步淘汰,我国农药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我国三大农药品种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以水乳剂、水分散粒剂、水悬浮剂为代表的高效、环保新剂型农药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水乳剂、水分散粒剂、水悬浮剂、微乳剂、可溶性粉剂、微胶囊剂等几十种农药剂型,使我国农药原药与制剂的比例由最初的1∶3发展到现在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