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农药,不得不提草甘膦。
两年间,草甘膦价格跌宕。在国际农药大鳄孟山都宣布一条10万吨/年的草甘膦生产线停产后,中国草甘膦的吨价从2.5万元升到3万元,进而暴涨到10万元;2008年5月孟山都表示要恢复生产,减少从中国的进口量,国内价格开始一路跳水,降至接近2万元的低位,同时出口原药价格也一路看跌。
这仍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农药生产国、最大的非专利农药出口国,但制剂出口比例低,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谈判上没有主动权。
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产品登记证,中国企业目前只能扮演“原药代工者”的角色。但作为中国农药公司的参照对象,在研发上掌握制高点的跨国农药公司却凭借着更为环保的产品赚取了超额利润。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化工巨头巴斯夫2009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下降23%,回落至122亿欧元,但其农用解决方案部门却表现强劲,销售额反而同比增加21%。
未来十年,中国农药企业的发展轨迹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会是于产业链竞争中沉沦于低端,还是会像先正达、孟山都那样站在利润的顶端?
来自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取得农药产品出口登记证明的企业多达1300多家,其中,约有30%以上是未经国家核准的非法农药原药生产企业。
1.草甘膦的价格曲线
中化集团(Sinochem)7月27日发布了一则声明称,正与澳洲农业化学品公司Nufarm正就潜在收购项目进行前期探讨,不过商谈仍处于初步阶段。
声明中有一明一暗两个关键词。其一是Nufarm。Nufarm是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生产商之一。中国,正需要大型的农药公司。
其二是除草剂草甘膦。因草甘膦销售疲弱,Nufarm在2009年6月将全年获利预估下调15%至大约1.87亿澳元。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草甘膦生产和出口国。
作为世界强势农药品种之一,草甘膦中国出口价格曲线的变化,足以折射出中国农化的尴尬现状。
三年前,草甘膦原药价格进入上升通道,从2万多元/吨一路拉高至2008年4月10万多元/吨的制高点。
草甘膦价格突涨,在业内看来,是非常不正常的。原化工部化工司副司长、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律先表示,“主要是去年孟山都公司的生产线一度停产,但国际转基因作物推广很快,尤其是生物能源作物对草甘膦需求量还在增大。在缺货和中间商热炒的双重作用下,草甘膦的价格被抬高到10万/吨甚至11万/吨。”
暴利的刺激下,新一轮的投资扩产高潮随之而起。
王律先说,“这段时间不管厂大厂小,草甘膦厂家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也正是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大大地推动了国内盲目的重复建设,所以到处在上草甘膦项目。”
国信证券联席研究总监、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邱伟指出,2007年国内草甘膦产能达到39万吨左右,产品80%以上出口。目前国内草甘膦年总产量在30万吨左右,年生产能力达60 万吨。几家大型农药生产企业的草甘膦新建及扩建项目均在动工。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至2010年就有12家企业在扩产或新规划,拟新增产能约38万吨,2008年底的新增产能就超过2007年的国内总产量。不过由于产能分散,准确的数据难以统计。
对于涌入的资本而言,10万多元/吨的高价位曾让他们产生超额利润触手可及的错觉。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的财富梦想泡沫却迅速幻灭。
目前,市场需求下降,出口额下滑的局面还在继续。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5月份,包括草甘膦在内的农药出口为23.7万吨,同比下降1.8%,出口金额6.7亿美元,同比下降32.3%。
6月24日,孟山都宣布了其2008/2009财年的第三季度财务数据。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草甘膦产品的销售净收入为6.14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1.68亿美元,减少了47%。同时草甘膦价格暴跌,从去年的10美元/公斤降到了现在的3美元/公斤。
全球草甘膦的价格继续下探,中国生产草甘膦的企业也因草甘膦产能过剩等综合因素陷入了困境。国内3家生产草甘膦的上市公司新安股份[48.90 3.38%](600596.SH)、江山股份[15.48 -0.71%](600389.SH)、华星化工[12.10 2.63%](002018.SZ)今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三家企业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依次为35.15%、31.63%和57.87%,而且下降的趋势还将持续。华星化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同比减少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