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为世界各国医疗业、制药业、农业、环保等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对全社会最为重要并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前天召开的《2006年上海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论坛》上,多位来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尖专家汇聚一堂,聊说他们各自的研究心得与成果。
微生物学 不可替代的基础研究
基因组研究离不开生物学研究。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体而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可替代的基本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微生物学研究却面临诸多新挑战,而微生物基因组学作为一项有利的武器,为微生物学发展带来了机遇。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介绍,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中,人类面临许多高难度问题需要去解决,如致病机理和免疫问题中,SARS、H5N1病毒人们往往知道其致病原因,却在其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农业与微生物学领域,虽然经济潜力很大,但基础与应用如何协调的问题却还未有较好的解决之道;基础微生物学中更是由90%的未知等待人们去发现。
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解决了微生物研究的技术瓶颈。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研究的实用性和在不同微生物中普遍建立遗传体系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地解决途径,“可以说,做基因组研究的人离不开经验丰富的生物学人才,即使这位人才不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赵国屏这样认为。
基因工程 能源作物的进化武器
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利用农作物生产生物质能源是被公认为生产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上海市能源作物培育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宋任涛表示,中国目前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土地还面临不断的恶化,因此把一些重要农作物改造培育城市与中国国情的能源作物已成了当务之急。什么样的作物可以作为能源作物?宋任涛认为,满足生产可再生能源的要求,并具有耐盐、耐旱、耐贫瘠的优良性状,适宜种植在不宜耕作的土地,并可能达到土地改良的目的。
该实验室通过转基因工程把从盐藻中分离到的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导入到拟南芥、烟草中,研究其对体内海藻糖代写的影响,发现转基因植物具有显著的耐旱和耐盐作用。同时,实验室通过转录组学的分析,及酵母系统的功能筛选,已获得了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为今后培育优质耐逆境的能源作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