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由中科院过程所、北京赛特瑞科技公司共同承担的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课题组,率先在国际上研制出了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及整套工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一技术及产业化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用废毛制成蛋白纤维关键在能否做到废毛中角蛋白的充分溶解和制出高质量的蛋白纤维。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的专家通过对角蛋白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实现了高制成率、高分子量的蛋白溶液,制得了纯蛋白纤维纺丝液,得到了物性优良的抗菌蛋白纤维。他们将纳米抗菌粉体均匀分散在蛋白纺丝液中,制备出具有抗菌性的功能性蛋白纤维。在蛋白纺丝液中加入色浆生产各种色丝,杜绝了因使用染料后的污水排放。采用软水代替酸浴,采用离子液体形式制备黏胶液,杜绝了制备纤维素产生的“三废”现象,实现了绿色环保工业。
这种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检测,抗菌指标分别为99.6%、97.7%、99.9%。
五粮液集团董事何成基说,五粮液已经开始筹建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厂,一期年产纳米抗菌生物蛋白长丝1万吨,2005年底投产。二期建设目标是年产纳米生物蛋白短纤2万吨,2006年底投产,预计投资12亿元。
强强联合穿越“空白地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项目转化纪实
2005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赛特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简称“生物蛋白纤维”)项目鉴定会上,两位身穿艳丽“羊绒衫”的漂亮男女模特引来与会者的频频侧目,也引起记者的好奇。原来模特身上的“羊绒衫”是用新研制出来的“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丝加工出来的。这种衣料摸上去既有羊绒般柔软的感觉,又有真丝般滑爽的风格,且光泽亮丽、均匀性也好,谁能想到,这样一件“羊绒衫”精品竟然不是羊绒衫,而是中科院过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没有纺织价值的废旧羊毛、牛毛、驼毛经过科学“魔术”演变而来的。成分不仅是百分之百的纯天然纤维,而且还加了纯天然羊绒衫不具有的抗菌等功能,成为国内外首创的新产品。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新型循环生产绿色环保工艺。此次项目鉴定会正是对这个“魔术”的真实性、可靠性、水平究竟如何做出结论。专家鉴定委员会就“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项目的工艺及品质、纤维规格及性能、应用领域及原料来源进行了分析、讨论和预测。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具有创新性,该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鉴定会之后,五粮液集团即开始“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厂的筹建工作,预计2005年底投产。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陈运法说,“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项目从研发、中试、转化到产业化进程,其速度之快、产业化规模之大在过程所历史上创造了一个“第一”;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是需要我们好好总结、借鉴的。
瞄准市场空白研发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处长段东平博士谈及“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项目研发的过程说:现在科研环境、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给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宽松的工作氛围。我们当初之所以选中研发“生物蛋白纤维”项目,因为它符合我们一直坚持的发挥所里技术优势、瞄准市场需求、产业化前景看好的科技开发原则。在做前期市场调研时,我们了解到,内蒙古作为我国的畜牧业大省,内蒙古政府、企业长期以来始终有人在研究废旧羊毛、牛毛、驼毛的再利用问题,并为此专门立过项。鄂尔多斯羊绒衫公司也进行过废旧羊毛、牛毛、驼毛的再利用的开发研究,后来因技术、资金等原因,尤其是后期产业化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都不了了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五六十万吨废旧羊毛、牛毛、驼毛、猪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只有少部分属低级利用,很大一部分被废弃。科技开发处将调研的很多市场信息反馈给所里有关科技人员后,所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洪章研究员和副所长陈运法研究员等从众多信息中敏锐地感觉到废旧羊毛、牛毛、驼毛的再利用研究是个好的课题,也可以和自己课题组正从事的科研项目交叉结合进行研究。2004年3月,在开发处的协调组织下,充分考虑了实验室探索试验、扩大试验、生产中试等一系列科研、经费、推广、合作等问题,引入北京赛特瑞科技公司的资金和市场优势,成立了以陈洪章和陈运法为正副组长、开发处和赛特瑞公司共同参与实施的联合课题组,把废旧羊毛、牛毛、驼毛的再利用问题,确定为自选研究课题,上报所里并得到批准,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
实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往的研究,或多或少有国内外的资料、同行经验可以借鉴,但在关于废旧羊毛、牛毛、驼毛的再利用问题上,陈洪章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是空白,怎么办?只有另辟蹊径,走一条别人没有尝试过的研发之路,边摸索、边实验。没人走过的路是“荆棘”遍地,坎坷不平的,开始阶段实验失败一次、两次、N次是难免的,但陈洪章并没有气馁,因为他坚信这是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变废为宝的好项目。陈洪章凭着参与过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研究功底,不断调整研发思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实验室小试,研发出了利用没有纺织价值的羊毛、驼毛、牛毛等成功地制备适合纺丝的角蛋白溶液,并开始将蛋白溶液接枝在纤维素原液中纺丝的深入研究。
突破常规引入企业资金做中试促转化
“生物蛋白纤维”项目确立之前,开发处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没有资金做中试。一个科研成果如果没有进行过中试,要想转化出去进而完成产业化进程是很困难的。由于“生物蛋白纤维”项目属于开发处自选课题,按现在的科研体制“见苗浇水”的做法,是不可能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经费支持的。要想完成中试,只有自筹资金来做。初步预算20万元的中试资金,对于没有资金调控能力的开发处来说根本无力承担,那只有向需求此项技术的企业寻求资金帮助。通过陈运法的牵线搭桥,找到了与过程所进行过多年友好合作的北京赛特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开利。王开利在对项目进行了市场调研后也认为“生物蛋白纤维”是个很有应用价值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同意提供资金给过程所进行中试。在商言商,赛特瑞公司开出的前提条件是:中试成功后,项目所有权北京赛特瑞公司占60%,过程所占40%,转化收益也按6:4开。过程所领导、陈洪章等人在经过研究后认为,与其没有资金做中试让项目闲置,没有半分收益,不如让出一部分项目所有权、收益权,使项目尽快转化,还有可能获得收益,为所里增加一部分科研经费。再说我们研究所没有纺织研发的专业人才,赛特瑞公司不仅在纺织研发方面有特长,而且在市场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双方的合作一定是各有特长,于是双方紧锣密鼓地合作进入了中试阶段。2004年8月,合作双方在保定一家毛纺厂租赁了一条生产线投入中试。初步预算的20万元经费,由于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根本不够支持完成中试。但凭着对科学家的信任,对项目的看好,加上以前双方诚信合作多年的基础,赛特瑞公司又追加了20万元,经过反复实验,“生物蛋白纤维”项目技术终于成熟“出炉”了。
专业技术公司发挥独特作用
北京赛特瑞公司是家多年从事功能纤维技术开发的公司,对中国纺织业的技术发展情况了解比较全面。该公司总经理王开利说,现在我们国家需要一大批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知道市场需求什么,也需要具有科学家眼光的企业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在与过程所以及其他研究院所合作中得到过很多实惠和甜头。 “生物蛋白纤维”项目在进入中试阶段后,北京赛特瑞公司凭借多年从事功能纤维技术开发的经验和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由原来一种中试方案提出改为长丝、短丝两种方案;又提出将自有技术产品纳米抗菌粉体均匀分散在蛋白纺丝液中,制备功能性蛋白纤维,在蛋白纺丝液中加入色浆生产各种色丝等思路,这些好的建议,经过过程所陈洪章等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例如采用软水代替酸浴,采用离子液体形式制备纤维,杜绝了制备纤维产生的“三废”现象,实现了绿色环保工艺道路。与传统纺丝工艺相比,用水浴替代酸浴,彻底消除了废酸的循环和处理,废水排放很容易达标;还利用加色浆工艺减少了染色带来的污染环境的环节,这种新工艺在国内外纺织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而且,新工艺中减少了酸站的投资建设费用,也消除了相关设备、管道等被酸液腐蚀的危害。本工艺从根本上实现了循环经济。通过与北京赛特瑞公司的中试合作不仅加快了中试的进程,而且使成果更加完善,拉长了产业链,更有利于成果转化出去。
有实力公司的介入产业化驶入快车道
由于和赛特瑞公司在成果转化中达成了明确的权益分成,使赛特瑞公司有了使成果尽快转化出去的动力。在中试开始阶段,赛特瑞公司总经理王开利就四处联系纺织行业的厂家进行项目推广,但由于项目投产需要高达几亿元的投资,使一般厂家听而却步。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在纺织行业推广“生物蛋白纤维”项目无望时,王开利找到了具有雄厚实力的五粮液集团。五粮液集团总裁王国春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近年来领导集团紧跟社会需求发展,在坚持酒业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经过多次向对方说明“生物蛋白纤维”项目的产业价值、原料的充足来源、绿色环保工艺、生产出的产品在国内国际的领先水平,终于说服了五粮液集团的高层领导。决定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赛特瑞公司共同开发“生物蛋白纤维”项目涉及的纺织新科技领域,出资买断了“生物蛋白纤维”项目技术,中科院过程所、赛特瑞公司同时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在鉴定会上记者获悉,五粮液集团已经开始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厂的筹建工作,一期目标是,年产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长丝1万吨,2005年年底投产。二期目标是年产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短纤1万吨。2006年底建成投产。
随着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厂的建成投产,除了增加畜牧业的收入、支持西部建设、增加就业机会、给社会广大消费者提供一种科技新型服装新材料、有效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外,纳米抗菌生物蛋白纤维厂也一定会成为一个院企合作的成功典范、一个循环经济的成功典范。
“看淡利益分配,只求成功推广运用”
现在很多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在研发了一项好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转化时,往往不是漫天要价,把企业吓跑望而止步;就是要求在技术入股成立公司时占大股甚至控股,要当总裁、总经理,结果因为对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不能很快熟悉进入角色或忙于他事,使公司经营不善很快走下坡路。结果使很多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或转化了却不能很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对国家、对研究院所来说都是一种变相的损失。段东平博士说,寸有所短,尺有所长,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科学家、科研人员毕竟对市场运作、对企业经营缺乏了解,不能代替企业家的角色。国家每年投入巨额经费支持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就是希望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陈洪章博士说,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除了出成果、出论文、上职称,更愿意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支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一点贡献。所以对于“生物蛋白纤维”项目的转化,我看淡利益分配,只求成功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