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时50分,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在广西大学诞生。这项技术的成功,将使我国具有培育出更多优质水牛的能力。
体细胞克隆水牛是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石德顺博士主持的一个重大科研课题。去年,他对一头3个月龄的水牛胎儿的纤维细胞进行克隆,并于当年12月17日将克隆的胚胎植入一头4岁母牛腹中。不久,母牛出现怀孕迹象。正常的水牛孕期在310天至340天左右,今年11月该母牛便进入了预产期,科研人员随即进入接生备战状态。可直到11月18日,母牛怀孕342天,超过预产期,仍无生产的征兆。经专家讨论决定,11月19日对牛进行剖腹产手术。
11月19日9时30分,科研人员开始了手术的准备,给母牛打麻药、听胎音。记者在现场看到,母牛打了两针麻药后,仍活蹦乱跳。
10时,母牛才开始安静地躺在草堆上。怕牛在手术过程中乱动,科研人员将母牛四肢用绳子绑在两旁的铁柱上,并有多人分别按住它的头部、腿部。
10时22分,专家开始在正腹部偏上部位进行手术。同时,给母牛在颈部打点滴。
10时50分,小牛便被专家从牛腹中抱了出来,是头母牛,非常精神。
经倒提拍打后,小牛发出了几声微弱的叫声。经专家检查,小牛体重29公斤,器官发育、心跳一切正常。遗憾的是,在对小牛进行后期处理时,由于脐带失血过多和呼吸道里的羊水没有及时排除,小牛没能成活下来。
石德顺教授表示,小牛尸体还将送往公安部门进行亲子鉴定。此次手术为以后的手术积累了经验。
明年3月,还将有克隆牛产出。广西大学动科院院长罗廷荣博士认为,小牛的安全产下,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意味着体细胞克隆水牛技术已经成熟。
附:石德顺教授教授简介
石德顺,男,1962年出生,1991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石德顺同志近年来,一直战斗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为动物繁殖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在国内条件下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牛体外受精程序,研究成功了我国首例试管水牛、胚胎细胞克隆牛和世界首例受精卵冷冻保存的试管牛,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他作为“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年轻学术带头人,主动承担起重点学科建设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包括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制定,仪器设备定购,图书资料建设和年度工作汇报等。从而,使得该学科的建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点,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他作为该学科点的博士生导师,承担起了有关研究生培养所有繁重工作,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研究生班的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等,并亲自给研究生授课三门。已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13名。目前正在指导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
他目前一共主持科研项目4项目,其中包括国家863“十五”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课题各一项。现已初步建立了腔前卵泡的分离培养、牛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克隆等技术平台,有望在近期获得体细胞克隆水牛。
石德顺同志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成就,得到各级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肯定。他于1994年12月入选广西高校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5年12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被为“广西青年科技奖”、“广西青年科技标兵”、“广西优秀专家”和全国农业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工作者;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评为广西先进工作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