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通报JAN 20, 2008, 35(1):126~130
王金发(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 510275)
作者简介:
197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 1982年7月中山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同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11月至1993年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洛杉矶希望城分子免疫学系从事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教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他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主讲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微生物遗传学、细胞科学与社会等, 2004年细胞生物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主持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8项, 参与1项国家863项目的研究工作; 主持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3项、广东省教学研究项目5项。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110余篇, 主编教材5部、词典1部, 参编3部; 主译著作1部, 参译1部, 主编出版网络课程电子教材2部。
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实践”获2005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被评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 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同年被中山大学学生评为“中大学子心目中的良师”, 2002年被评为中山大学师德十佳标兵, 2003年获得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奖, 2004年被评为南粤杰出教师, 2004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 2005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摘 要: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首次提出“课程群”的概念, 并用三个“最”将事业、职业和科学联系起来, 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教师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创新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优质人才的新课题。并总结出了教师应提高自身能力, 讲求授课的艺术和享受教学快乐的三大要诀。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 高校教学, 培养优质人才
编者的话:
为进一步发挥期刊的优势, 为全国生物学领域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更广阔更高层次的交流平台, 从本期开始, 我刊特设了“名师讲堂”栏目。该栏目主要邀请有多年生物学教学经验的名师撰写, 旨在通过推广名师教学的经验,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优秀人才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本期开篇之作, 我们特邀了我国高校生物学教学领域知名的专家王金发教授撰写, 他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提出了“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创新教育理念。其生动清新的笔触, 不仅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教学的经验, 更看到了他授课的艺术和对教学的热爱。
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 引领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探究。我们同时也热烈欢迎所有的教学名家不吝赐稿, 将你们的教学体会、独家心得整理出来, 在这个平台上与全体教学工作者共享。
摘 要: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首次提出“课程群”的概念, 并用三个“最”将事业、职业和科学联系起来, 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教师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创新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优质人才的新课题。并总结出了教师应提高自身能力, 讲求授课的艺术和享受教学快乐的三大要诀。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 高校教学, 培养优质人才
自1999年国家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招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高等教育的基础在本科, 本科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教师, 这是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在高校不断扩招的新形势下, 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所担忧的是教学质量会滑坡。虽然教育部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作为高校的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创新教学, 为培养优质人才作贡献是一项新的课题。
“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 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 享受教学!这是我及我的教学团队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而许下的诺言。
1 育人先育己, 提高自身的能力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说的是教育者只有自己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高校, 喊得最多、最响的口号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但往往被忽视的是管理者和教育者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试想, 管理者教育思想陈旧、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焉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 从教师的视觉出发, 欲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新意识, 包括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