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scienceblog网站2006年月21日报道,无线电标签(RFID)是一个可以被缩小为只有一粒沙子一半大小的微小芯片。这些芯片通过传输特定的编码传送信息,大多数无线标签不需要使用电池,而是从发射的电波信号源获得能量。
目前,医药公司已经开始实验将无线标签技术用于一种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Trizivir中。致死性的艾滋病病毒可以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的易感性增加,最终导致艾滋病。Trizivir是三种核苷类药物的混合体,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混合使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流中的病毒数量,但并不能完全根治艾滋病,患者仍然会发生感染以及其它严重的并发症。
无线标签技术于1945年由苏联政府最早发明,194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所描述,现代无线标签技术真正的祖先是1973年美国人马里奥•卡德罗发明的一项专利。
为什么该项技术具有如此大的争议?这是因为有关无线标签技术的文章都与隐私权相关。应用无线标签技术的产品被购买拿回家后,除了产品本身具有的功能外,也可以被用于监督或者其它的不正当的目的。尽管无线标签仅仅限于短距离使用,但是通过一个高接受性的天线就可以用于更远距离的扫描监控。一旦获得了永久性的无线电波序列编码,即便经过提前的处理也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
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Trizivir已经被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局列为32种最易伪造的药物之一,因此关键之处就在于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如何准确的进行识别。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针对电子元件、标记物、药物生产应用软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政策服从指导方针(CPG)中指出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可以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强制性的检查。该指导方针出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无线标签技术方面的研究,从而使工业部门在应用这一辨识技术方面取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有关隐私权方面的详细检测标准在政策服从指导方针中做了详细说明。
尽管这些特殊方面的应用最终会解决消费者私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使用Trizivi药物的艾滋病患者。然而,政策服从指导方针的特殊建议仍然含有大量不确定性。因此最终的结论应当是,这种观点不应该被认为是保护消费者以及知识产权创新或技术利用的善意玩笑,而是在消费者、医生和药厂接受之前,要与他们进行公开对话和进行更多可行性研究。
英文原文链接参见:http://www.scienceblog.com/cms/rfid-technology-hiv-treatment-is-this-controversial-1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