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科学 家已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鼠,此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这一令很多人饱受煎熬的精神疾病。据信,基因工程还是第一次培育出一种患有精神疾病的动物。迄今为止,被培育的动物只能被用于身体疾病的研究,例如心脏病。利用数量有限的实验室动物,研究人员得以对这一疾病进行研究,并寻找治疗手段。
然而,动物权利保护者极力谴责这种研究,他们表示,培育一只注定要忍受精神痛苦的动物是一种极不道德的事情。这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疯狂”老鼠是通过修改它们的DNA培育出来的,以模仿第一次在一个精神分裂症高发病率的苏格兰家庭发现的一个突变基因。在100个人中大约就有1个患有这种精神疾病。
据研究发现,“疯狂”老鼠的大脑特征与患有抑郁症和多动症等精神分裂症的人的大脑类似。首席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akatoshi Hikida说:“这些基因突变的老鼠可能提供一种新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精神分裂症和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
“疯狂”老鼠的转基因卵细胞是通过将一个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植入它们的DNA获得的。在代孕母亲的帮助下,转基因卵细胞受精并最终发育成一个鼠宝宝。动物权利保护组织“动物援助”表示,啮齿动物并不是用来模拟人类疾病的一种可靠方式。
美国科学家日前对一批老鼠进行了基因改造,并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患有人类“疯病”的转基因老鼠。这种做法再次引发了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议。
据报道,研究者向一批老鼠卵细胞中植入了一种“疯病基因”,这种基因与人类身上一种高致病率的突变基因相似,据说最早是在苏格兰一个有精神病史的家族中发现的。这些经过改造的卵子经过人工受精后形成了可成活的胚胎。而当这批小老鼠降生,它们的大脑中出现了与人类精神病人类似的活动,时而抑郁消沉,时而紧张好动、活跃过度。
领导这项研究的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病学专家喜田孝俊(音译)。他表示:“这种基因变异老鼠为进一步了解精神类疾病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比如精神分裂症或神经错乱等。”
据统计,全球精神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一般成长到10岁至20岁以后开始发病,其明显症状是经常出现幻觉,思考判断能力低下。迄今开发的各种药物几乎都有副作用。研究人员认为,培育出具有精神病人症状的实验鼠,将有助于通过大量动物实验,查明精神病发病原理,从而开发出能根治这种病症的新药物或开发基因疗法。
2002年,法国研究人员通过抽取老鼠多肽稳定蛋白的方法制造出了一批行为奇怪的老鼠,它们特别好动、焦虑、不合群,雌性老鼠还失去母性。2003年,日本新潟大学那波宏之教授通过给实验鼠大量注入促使神经生长的“EGF”蛋白,也培育出了具有精神病人症状的病鼠,它们患上了不愿与其它正常老鼠交往的自闭症。
不过,这种培育“疯老鼠”的做法也招来动物权利保护人士的强烈批评。他们认为,这种研究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所制造的老鼠生来就注定遭受精神病的折磨,而且用啮齿类动物来研究人类疾病在医学上也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