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立制作所和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通过特殊的图像观测装置,发现酒量不同的人酒后大脑活动不同,这一成果可应用于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研究。
据《日经产业新闻》19日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内变为乙醛,不容易醉酒的人体内被称为“HLDH2”的酶作用强,把乙醛分解成无害的醋酸的能力强。相反,容易醉酒的人体内“HLDH2”的酶作用弱,乙醛难以被分解,因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久醉不醒的现象。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10名容易醉酒和不容易醉酒的人每人喝一瓶啤酒,然后用光局部解剖装置观测脑内血流量时发现,容易醉酒的人大脑中负责视觉部分的血流量逐渐增加,而不容易醉酒的人没有任何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就像酒精对人体的作用不同一样,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大小也因人而异,因此这一发现有助于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研究科与日立制作所通过光受体图像(topograpgy),成功制作出饮酒后的脑部活动图像,由此发现,由于每个人酒精代谢遗传基因不同,摄取酒精后脑血流量也会发生不同变化。这一发现有助于从遗传基因角度研究代谢物质对脑功能的影响,解释由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的脑功能水平变化及有助于开发新药。
光受体图像是一种利用近红外光长时间无创伤对脑血流量测量的技术。研究人员利用光受体图像,对酒量大和酒量小的试验者酒精分解酶ALDH2遗传基因进行测试,制作出了摄取酒精后的脑机能图像。他们对摄取酒精前后的被测试者给以视觉刺激,观察其大脑视觉部分的血流量变化。根据观察发现,具有分解酒精酶多的遗传基因的人,脑活动信号顶峰变化不明显;而不擅喝酒的人,脑活动信号逐渐上升,1小时后达到顶峰。这和饮酒后60分钟血液中乙醛浓度达到最高峰的另一项研究结果一致。体内乙醛浓度上升会给脑功能及身体带来影响。
擅饮酒和不擅饮酒两者的脑活动达到最高值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不擅饮酒者脑活动达最高值所需时间较擅饮酒者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