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俗语说的那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或许苏珊·麦德布鲁克应该生活得很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无论她是否愿意,每天凌晨1点半到3点钟这段时间里,她都会“准时”起床,她说:“那时候我已经非常清醒了,我准备开始油漆我的房子了,甚至连一杯咖啡都不用喝,完全不用。”但是到了每天下午4点到5点,她又变得昏昏欲睡了,她的生物钟和多数人的完全不一样。
奇怪的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3月30日报道,现年49岁的麦德布鲁克是美国佛蒙特州的居民,她患有一种被称为是家族性睡眠状态综合征(familial advanced sleep phase syndrome)的疾病。她每天下午5点半至7点半的这段时间里就要上床睡觉,并且会在第2天凌晨的时候起床,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睡眠清醒节律都不相同。
麦德布鲁克说:“这种综合征导致的最终结果是让我感觉非常的孤单,因为没有人愿意在凌晨3点的时候参加聚会。”所以,她只能靠静静地整理房间、准备早餐或者干脆抱着一本书独自度过这段漫长的时光。
研究人员表示,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患有这种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这其中就包括麦德布鲁克的母亲、两个姐姐和女儿。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傅英惠(Ying-Hui Fu)和她的同事专门针对这种睡眠周期紊乱的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3月3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自然》将发表其研究报告。
报告中称,一种被新发现的单个基因突变是引发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的原因。但科学家们目前尚不能确定这种基因突变是如何改变人们睡眠时间的。实验室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突变使一种名为CKIdelta的蛋白质活性变差。傅英惠说,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委。
卡尔·亨特是美国马里兰州国家卫生研究院睡眠紊乱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说,这项研究使人们对调节睡眠的基因发挥的重要作用变得关注起来,或许更为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能确定为什么某些人具有与众不同的睡眠习惯。
对人体至关重要的昼夜节律
傅英惠表示,控制着人体的生物钟的是10多个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基因,而生物钟又控制着身体和行为周期的某种变化,其中包括心率、血压以及免疫系统的变化。所有的这些周期被人们统称为昼夜节律,一般以24小时一昼夜为一个循环。
其实早在2001年,傅英惠和她的同事就发现了另外一种能够引起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但研究人员注意到,这种突变在患有这种疾病的所有家庭成员中并非是个很普遍的现象。这就让研究人员不得不继续寻找另外一种能导致这种病症的遗传基因因素。
在最新的这项研究中,傅英惠和她的同事在一个患有这种病症的家族中,发现3代人中有5名成员的CKIdelta都发生了突变。除了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以外,这5个人中有4人都出现了情绪消沉和沮丧的现象。傅英惠表示:“情绪消沉很可能也是由于相同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基因突变为何会引起这种睡眠问题的同时,也很可能会了解导致情绪消沉的原因。”
对此,卡尔·亨特表示,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和情绪消沉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引起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兴趣。但他也同时阐明,人们目前的研究尚不能说明这两种情况究竟哪一个是先发生的。
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进行了一些其它的相关试验。他们把导致这种病症的变异基因植入了果蝇和老鼠体内,并观察其结果。他们发现,这使老鼠的生物钟发生了相似的改变,但其对果蝇的影响却是相反的——变得更喜欢在夜晚活动了。这个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哺乳动物和昆虫有着相似的遗传成分,但是其调节生物钟的机制却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
傅英惠说,对果蝇和哺乳动物之间出现的不同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则可能会向人们揭示,昼夜周期是如何建立及保持的。亨特说,这项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额外洞察和额外了解24小时生物钟调节的分子机理的机会。”
傅英惠表示,她和她的同事希望这项研究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物钟是如何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的;同时,这些知识可能导致治疗诸如由家族性睡眠状态提前综合征和生理节奏失调,到诸如潜在的抑郁症和癌症而引起的一切毛病。
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些人早睡早起的原因或许并不是某种反社会倾向,而是一种突变基因的结果。
他们在对一家三代人进行研究后有了这一发现。这个家庭的三代人中的五名成员患有所谓的“晨鸟症”,正式的说法为家族性睡眠综合症。《自然》杂志报道说,加州大学、佛蒙特州大学、犹他州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表明,基因是哺乳动物生物钟的核心成份”。
他们识别出影响人的生物节律的这种突变基因为“CKIdelta”。患有晨鸟综合症的人睡眠时间长度和那些非患者的正常睡眠时间相同,但典型的一点是,在其他人还没有起床前他们早已醒来。对很多人来说,这种非社会性行为并不是什么负担,而是他们的长处,因为他们可以不象白天那们容易分心,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提前将很多事务打理妥当。
但对其他一些人而言,他们的这种与邻居完全不同步的行为是一个沉重的反社会的负担。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路易斯·泰西克说:“他们中的一些人从不去看医生,因为他们并未受到这种反常行为的困扰。他们进行了自我调节,使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的能力相适应。但其他人由于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其他人完全不合拍而备受困扰。”
研究人员称,将这种突变基因移植到老鼠体内后,老鼠的生物节律也发生了与人同样的变化,但令人不解的是,当将这种基因转移至果蝇体内后,反而延长了果蝇的睡眠时间。他们表示,对这种基因在控制人体生物钟所扮演的何种角色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对研发新的用以治疗这种睡眠失调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