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说,一件来自中国的有1.6亿年历史的啮齿类样动物的化石就多瘤齿兽——这是在化石记录中进化最成功而且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哺乳动物世系——的进化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一新发现的物种——被称作Rugosodon eurasiaticus (皱纹齿兽)——代表了在地球上出现的最早的多瘤齿兽中的一种,而且其独特的牙齿和脚踝提示它已经为后来的树栖及食草类哺乳动物的进化铺设了道路。
据研究人员披露,与现今的啮齿动物很像,这些多瘤齿兽在它们生活的时代充斥着极为广泛多样的生态环镜之中——在地下、在地上以及在树丛中——而这一与小体型的大鼠或金花鼠相似的多瘤齿兽的实例具有许多它之后的物种所依赖的适应性改变。
中国北京市中国地质科学院的Chong-Xi Yuan与其在中国与美国的同事将研究发表在了8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该研究报告了他们对R. eurasiaticus(皱纹齿兽)化石的分析。
该《科学》报告的一位共同作者Zhe-Xi Luo解释道:“后来的在白垩纪[时代]与古新世[纪元]的多瘤齿兽在功能上极为多元化:它们有些会跳,有些会挖洞,其它有些会爬树,而更多的是生活在地面上的。爬树的多瘤齿兽与跳跃的多瘤齿兽有着最有趣的踝骨,它们能用后脚做‘超后回旋’。”
他说:“这一新发现的令人惊讶之处是这些踝部特征已经出现在了Rugosodon (皱纹齿兽)之中——这是一种陆生哺乳动物。”
多瘤齿兽起源于侏罗纪时期并在渐新世灭绝,在更为现代的啮齿类在竞争上胜过它们之前,多瘤齿兽占据着多种不同的栖息地达1亿多年之久。到它们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之时,多瘤齿兽已经演变出了使得它们能够完全享受素食的复杂齿列以及能够让它们穿越树梢的独特的活动技能。
该化石化的R. eurasiaticus(皱纹齿兽)被保留在湖相的沉积物中,提示该动物可能生活在岸边。但是,据Yuan及其他研究人员披露,该多瘤齿兽——这是该目动物中的最早成员之一——的踝关节已经是高度灵活易动的了,而它们牙齿已经适合于吃诸如节肢动物和蠕虫等的小动物和植物等等。基于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提示,这些适应性的改变一定是早在该目动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并为随之而来的啮齿类样哺乳动物的大规模的多元化做好了准备。
据研究人员披露,R. eurasiaticus(皱纹齿兽)的发现还将某些多瘤齿兽在晚侏罗纪时期的分布范围从欧洲扩展到了亚洲。
Luo博士说:“这个来自华东的新化石与来自西欧葡萄牙的晚侏罗纪时期的多瘤齿兽的牙齿化石非常相似。这表明,Rugosodon(皱纹齿兽)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多瘤齿兽具有一个广泛的古地理分布以及跨越整个欧亚大陆的往返的播散。”(生物谷 Bioon.com)
生物谷推荐的英文摘要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37970
Earliest Evolution of Multituberculate Mammals Revealed by a New Jurassic Fossil
Chong-Xi Yuan1, Qiang Ji1, Qing-Jin Meng2, Alan R. Tabrum3, Zhe-Xi Luo4,*
Multituberculates were successful herbivorous mammals and were more diverse and numerically abundant than any other mammal groups in Mesozoic ecosystems. The clade also developed diverse locomotor adaptations in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We report a new fossil skeleton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that belongs to the basalmost multituberculate family. Dental features of this new Jurassic multituberculate show omnivorous adaptation, and its well-preserved skeleton sheds light on ancestral skeletal features of all multituberculates, especially the highly mobile joints of the ankle, crucial for later evolutionary success of multituberculates in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