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第十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中国国务院近日已正式核准《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这是继2000年8月8日中国签署该《议定书》之后,中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重要进展,表明中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情。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生物链,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众多物种消失并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一个基因可繁荣一个国家。”“一个基因可以繁荣一个民族。”澳大利亚正是拥有优质细羊毛基因,才成为世界最大的优质细羊毛的出口国;中国通过保护利用一个野生稻基因———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由袁隆平创造出“杂交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生物学家们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历时900多天的封锁下,宁肯自己饿死,也不食用基因库中的特有种子。这一壮举正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利用优质生物基因,前提是保护好生物基因。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之一。十多年来,中国政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履行国际公约,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履约协调机制,已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条例》在内的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20多项。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94个,保护区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4.8%,超过了世界平均12%水平。但中国保护区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差距。通过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和一些国家政府机构等的合作,引进保护技术和约2亿美元资金,有力提高了中国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尽管如此,中国目前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还需要官方、民间乃至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造福人类社会。
联合国环境署于1988年11月召开生物多样性特设专家工作组会议,探讨一项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必要性。1989年年5月建立了技术和法律特设专家工作组,拟订一个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到1991年2月,该特设工作组被称为政府间谈判委员会。1992年5月内罗毕会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公约》于1992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开放签字,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缔约国第一次会议1994年11月在巴哈马召开,会议建议12月29日即《公约》生效的日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同时,联大敦促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从各个方面采取必要措施,以期确保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的连续如期举行。2001年5月17日,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每年5月22日。
历年主题——
2001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Biodiversity and Management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2002年主题为“林业生物多样性”(Forest Biodiversity)
2005年主题为“生物多样性——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在地球上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物种(约500万种),因此,那里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
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脂、芳香油、纤维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
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如今,人类都在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为之付诸行动。
据国外媒体报道,联合国资助的一项自然资源保护调查报告称,过去五十年中,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报告指出,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遏制这种现象,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份题为《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幸福:生物多样化综合报告》的调查论文指出,过去五十年期间,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自然界物种的消失速度为正常消亡率的1000倍。报告指出,如果不及时对趋势加以制止,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身。参与这项研究的环境学家凯维-扎赫迪(Kaveh Zahedi)表示,人类今后应全面加强“环境服务”意识。扎赫德说说:“如果失去了大自然的保护,人类生存将面临巨大威胁。”
在此之前,世界1300名科学家共同参与了一项名为“千年生态环境评估”的科研调查工程,上述报告就是这起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看,12%的鸟类、将近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及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目前正濒临灭绝。报告撰写人之一乔治娜-梅斯(Georgina Mace)表示,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的草原及森林正迅速消失。她还指出,在2050年之前,全球目前残存的所有自然资源中,又将有10%~12%将被人类挪为它用。
梅斯同时表示,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以欧洲为例,由于政府采取了经济鼓励措施,许多地方已经将耕种区重新变为自然保护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植物、鸟类及昆虫再次大量出现。梅斯表示,这种经验值得在全球大力推广。报告还为自然资源保护算了一笔“经济账”:以泰国为例,一公顷的天然红树林能带来1000美元以上的经济价值,而同样面积种植业价值只有200美元。
但一些经济学家也指出,由于诸多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贫困现象,他们目前摆脱贫困的唯一方式就是加强种植业。报告认为,有鉴于此,全球的自然保护成绩可能赶不上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采伐速度。扎赫德则表示,提高世人自然资源保护意识,与加强全球食物供应的目标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