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戈峰交谈的时候,他就多次谈到魏佳宁在植物—害虫—寄生蜂三级营养关系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当记者来到魏佳宁博士的办公室,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差点就没有发现默默地站在门后的他。
眼前的魏佳宁衣着普通,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提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绩,魏佳宁显得有些对突如其来的采访准备不足。于是我们就从他的专业谈起。
魏佳宁说,一个人的职业往往跟自己当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这句话让记者有些不解。
原来,小时候的魏佳宁是一个怀有天文梦想的少年。那个时候的他喜欢科幻的东西,经常看《科技探索》这样的杂志。他长大以后的理想就是成为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秘密。
对于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经历,魏佳宁颇有感触地说:“人有的时候不会预知到自己以后会做什么。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管以后从事什么工作,之前的经验积累或多或少都会对以后的工作有些帮助。”
魏佳宁上学的时候经常利用暑假的时间随老师出去做课题、做田间调查。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曾经做过“蚜茧蜂生物防治烟草蚜虫”的研究。他把大量繁殖出来的蚜虫寄生蜂放到野外,减少蚜虫的田间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这项研究成果在云南省广大烟草种植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
这些室外工作经验给魏佳宁在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实验室的工作更多的是室内研究。因为从事过多年的室外工作,魏佳宁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这样做起实验来就不会盲目。他在读博士后的两年半时间里,就在国际顶尖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两篇文章。
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但提到博士后期间的工作,魏博士感受颇深。魏佳宁来到实验室跟随康乐从事博士后研究。刚一来,康老师就给他提出了高要求,其中有一部分研究涉及到了昆虫触角电生理的研究。虽然实验室里有相关的实验设备,但触角电位与气相色谱联用的实验在国内几乎为空白。于是魏佳宁开始自己摸索。
做这个实验,首先需要用自制很小的刀切下几毫米大小昆虫的头和触角的尖端,然后用玻璃电极分别接到后头部和触角尖,再接到触角电位操作台上。这个实验要求手快,操作能力强。就是这个实验,魏佳宁整整做了一年,才取得了成功。
说到这里,魏佳宁起身领我们来到他做实验的地方,从橱柜里拿出一个广口瓶,里面是密密麻麻的非常小的斑潜蝇的蛹。他说,这些都是他做完实验后收集起来的。里面大概有上万个虫蛹。
我们问这些东西还有什么用处。魏佳宁说这些蛹没准以后可以从中提取出什么东西,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一些帮助。
据他介绍,他们实验室现在还在开展植物受害后诱导临近植物产生抗虫性的研究。通俗的讲,就是要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植物与植物之间交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