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的办公室比较拥挤,因为钱都花在科研上了。”訾振军介绍说,用于科研的费用主要用于三个方面:最大的开销是动物和临床方面的实验,其次是技术测试,再次是人才引进和设备投入。
颠覆型创新医疗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普通的财务投资者很难接受在早期研发阶段的资金大量投入和长周期的资金回报。为此,德诺专门成立了投资基金用于项目早期的孵化运营,保证了公司技术管理团队和投资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决策一致性。
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苦寻合适心脏移植的病患者不在少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等待心脏移植的心衰病人有300万,65岁以上有10%的人患有各种心脏瓣膜疾病,这是一个巨大人群,而且这一数字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还会急剧增加。解决这些病人刚性需求,成为訾振军和德诺团队的主攻对象。
德诺独特的创新模式就是为海内外优秀的高精尖医疗技术人才,打造一个多功能技术孵化运营平台。这是一个拥有投资、运营管理(包括动物临床试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多功能资源的平台。它可以为技术精英尤其是那些想归国创业但又面临各种问题和困惑的海外华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在德诺的平台上,这些科学家们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技术创新,其他的都可以通过德诺的孵化运营平台来实现。
用创新打破“3C man”成见
对于创新,訾振军深有体会。
2006年,,訾振军为了拓宽海外市场,希望能与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当訾振军去和德国心脏治疗领域一位知名医生会谈时,对方非常惊讶。在那位德国医生原本印象中,中国人擅长的是做一些鞋子衣服,而非植入人体心脏医疗器械。那时訾振军被对方叫做“3C man”(3C是英文cheap Chinese copycat廉价的、中国的、仿制的首字母)。但是今天訾振军和那位德国医生已经成了好朋友,并开发了很多在全世界应用的创新性器械。
作为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訾振军见证了十几年里国内医疗器械同行的风风雨雨。在他看来,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有很多,但是很少能成为世界巨头。原因是在早期发展阶段,许多公司没有核心技术专利,模仿抄袭看似可在短期内获利,但却失去了长远发展的技术来源,大量同质化公司导致出现了同行间常常打“价格战”求发展的悲剧模式。
苦心没有白费。訾振军和他的伙伴团队夺得国内多项第一:第一个完成介入主动脉心脏瓣膜产品SFDA注册临床研究;主导和参与中国第一代冠脉PTCA球囊、冠脉支架、主动脉瘤覆膜支架的设计;研发中国第一代先心病介入治疗封堵器、下腔静脉血栓滤器、预防中风的左心耳封堵器械……
訾振军希望继续沿着创新的路走下去,“我最大的兴趣是做更多颠覆性的技术。”訾振军说,在医疗器械这块土壤上,创新是没有极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