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两会召开前的3月1日,为2009年医改方案出谋划策的主要专家们再次齐聚一堂,举办中信学人“没有健康哪有小康——全面深化中国医改”研讨会。除了当年医改方案制定的几位主要参与者,还有数名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大学教授李玲主持。应专家们的要求,我们以专家不具名的形式,呈现研讨会的主要观点。
不能在大多数人还吃窝头咸菜时,就把精力放在给少数人吃海参鲍鱼上“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至今缓解不大,恶性事件频发。2012年以来,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绝对额和比例都逐年上升,据相关研究机构调查,三种医疗保险的实际平均报销比例只有40%左右。有17.6%的家庭曾经因为看病而向外筹措资金,25%的应住院患者未住院,其中65%是因为经济原因。
与会者认为,继续深化医改要坚持正确方向,就是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基本医保、医疗服务、药品保障供应、基本公共卫生4大体系,这是医改的总体布局,不能偏离和违背这个总体布局。
医疗和教育是越来越均等还是越来越不均等,是追求“高端”、“一流”还是追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决定民心向背。不能在大多数人还吃窝头咸菜的时候,就把精力放在给少数人吃海参鲍鱼上。
当前主要矛盾不是资源不足,而是公立医院逐利机制造成的过度服务、价格虚高2008年以来,我国年门诊量从42亿人次增加到76亿人次,住院量从7000万人次增加到2亿人次,人均门诊和住院量均已超过美国。同时,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自选动作过多,想怎么做怎么做,规定动作太少。
专家们认为,当前主要矛盾不是资源不足,而是公立医院逐利机制造成的过度服务、价格虚高。现今,绝大多数地方公立医院仍在逐利的旧机制下运行,其根源在于把经济改革的办法简单移植到了卫生领域,导致医务人员和老百姓之间利益直接对立。
当前经济增速下降,要避免把经济改革的经验照搬到医改中,避免地方政府把医疗卫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把医疗卫生服务当成经济增长点,这是大问题。
专家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是重中之重。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筹资和医务人员薪酬制度两个问题。在筹资上,主要是落实和规范财政和医保的投入责任,而调整服务价格并不是关键手段。如果仅仅在调整服务价格上做文章,也容易造成过度服务、扩大服务量的问题。
有专家建议学习欧洲经验,欧洲集体工资谈判以医生薪酬为标杆,教师、公务员工资都在医生工资标准上下降一定比例。也有专家建议通过医院信息公开,把费用、质量、管理、满意度等指标向全社会公开,倒逼公立医院改革。
不能对社会办医无条件、无限制、无门槛有专家认为,不能把社会办医和公立医院改革混为一谈。现今,一些人认为社会办医可以倒逼公立医院改革,这种看法不成立。公立医院必须改革,但公立医院的问题主要是约束激励机制、投资方向等方面出了问题;如果投资、约束机制不变,有没有社会办医,这些问题都会存在。相反,鼓励社会办医还有可能增加医疗体制的逐利性。
有专家指出,这两年社会办医越来越热,许多其他行业和专业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这和2009年医改方案以及三中全会决定是有偏差的,社会办医优先鼓励非营利医院,但现在进入的大量社会资本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出现了“非营利股份制医院”、公立医院参加混合所有制医院等不合常理的现象。股权最主要的就是资产处置权和剩余索取权,非营利医院根本不应该有这两种权利。
专家们特别强调,有的地方对社会办医,无条件、无限制、无门槛,甚至直接给财政补贴,将来很难收场。反过来,如果降低老百姓的看病负担,解除后顾之忧,就能对拉动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利用反腐契机把新制度建立起来有专家认为,医改目标和原则是正确的,但是领导力和执行力要加强。当前在干部配备上仍然过于重视经济领域。一段时间来,从省到市、县,不少地方把卫生工作放到相对次要的地位,没有派得力的干部来分管,推动医改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同医改这项全局性复杂改革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一些改革取得突破的地方,都是地方主要领导亲自关注医改的地方。
有专家认为,要利用反腐败的契机,把药品流通领域的利益链打破,在此基础上把新的制度建立起来,先破后立。这个问题不能再拖延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