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语境下,催生了医改迈向深水区。这些年,国家在医改上迈出的步伐,的确是蛮大的,新农合不断提高覆盖面,城镇医保持续改造升级、大病医保延伸保障病种……这一切,都让公众看到了医改的力度与决心。与此同时,来自国家层面的医疗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期待充满可能。
在乐观积极的期待之下,却让人看到了令人心惊的一幕—安徽公立医院出现塌方式腐败,上至局长、院长,下至药械科长、财务科长、采购员、医务人员,往往查处一案牵出数案,查获一人牵出数人甚至数十人,形成窝案串案。这便是说,一些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一些以“呵护生命”为职责的医院,都已经“异化”了,偏离了其本质属性,这带来的最大后果,便是其蚕食了医改红利。
从安徽查处的现实案例来看,医院的塌方式腐败,最直接的受害者,无疑是普通的患者。据悉,在医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表面上来看,药价是降了,医保报销的比例也更高了,但是药品的回扣也刺激着医生不合理用药,以及乱开大处方药。这些境况都足以说明医疗腐败的渗入,最终,都会转嫁到普通患者身上。
值得追问的是:安徽公立医院的塌方式腐败,到底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这的确值得各地的检察部门介入调查,以便更好地掌握好这背后的真相。客观来说,在同样的监管语境下,公众难以对其他公立医院抱有浪漫的想象。除此之外,还需追问的是:为何医疗腐败能够发生?这源于医院内部权力的封闭运行。以院长为例,其既是行政权力的中心,也是学术权威的中心,过大的自主权,为贪腐埋下了伏笔。
如此现状下,一个常识必须被重申:别让医院的塌方式腐败蚕食医改红利。要做到这,一方面,自然是需要检察机关的查处打击,对于任何的医疗腐败行为,都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因为这涉及公众最起码的看病权益;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医院的公权力,也在阳光下运行,破除由于资源紧缺和垄断带来的行业腐败。在此前提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才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