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在《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中,专家就一针见血指出了关键问题:医疗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完全惠及到居民头上,在其落实过程中,医院、药企得到的蛋糕最大。结果,政策的红利被利益集团以各种手段与名义“巧取豪夺”。
因此,评价医疗改革应该重申个体视角。要从个体角度看,经过改革后个人的医疗负担是否真的减轻?如果减轻,就说明医疗改革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减轻,而政策已经作出关照,那么一定是政策的执行环节出了问题。此时,可以从如何使个体获利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政策执行与落实的各个环节,看制度是否完善,看执行是否走偏,看运行是否公正、透明。只要能够明确政策最终的目的,是让包括每个个体在内的整体普遍受益,就会找到发现问题的视角与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策略。
其实,不仅医疗改革需要从个体视角审视具体效果,其他改革也是如此。改革既可以是宏大的叙事,改革也必然会影响到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的人。而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实现数字增长,还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改革中获益,成为改革的受益者。此次《医改蓝皮书》关于医疗投入的评价就给人这样的印象。其实事求是的态度,个体视角的立场,无疑给我们评价和判断改革效果提供一个宝贵参考——— 改革可以从个体视角切入,改革的目的是改善与促进每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