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广州市肢残人协会副会长何穗提供的数字,2007年的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州约有52万残疾人士,其中,肢体残疾人士约占23万人。因此,何副会长认为,广州现在仅有的100辆“老爷车”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残障人士出行需求。
假如这个数字属实,100辆车服务20多万人,供求关系悬殊,市场不应该成问题,但是现实的状况却刚好相反:两家无障碍出租车的经营集团均表示,由于维修费用高又要企业自己给补贴,因此公司会为了控制成本而“婉拒”部分电召订单。交通集团高层人员表示,在不盈利的情况下还要企业自掏腰包给补贴,电召成功出车一趟亏一趟。没钱赚,难怪明年到期情愿停运。如果今年就到期的话,我相信今年就会停运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背亏损的包袱。
想当年,这100辆“老爷车”被称为广州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是迎亚运,又是彰显广州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可以说是出尽风头拿尽彩头。仅仅几年,“老爷车”流水落花春去也。现在流行负责制问责制,这100辆老爷车到底有几辆赚到了钱?又总共亏掉了多少钱?谁该对此负责?又该向哪个部门问责?我非常明白这番肺腑之言是废话,但是不得不说,行政不能没有规矩。如果这个昏头昏脑的决策是企业行为,那么企业本身也必须追究决策者的责任。没有问责,这批“老爷车”玩完了,下次还可能会玩“老爷船”。总之我不相信没有人可以赚到钱。问题是,赚钱的不是开车的人。诗云:绫罗绸缎者,不是养蚕人。
本来今天的早茶可以到此散水。但我还觉得言犹未尽。无论什么项目,亏损就要删除,对于企业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对于广州这个城市则未必。我想提提曾经被视为大敌的一个词:福利。
为什么广州至少有23万肢残人士竟然满足不了100辆无障碍出租车的市场容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残疾人太穷。普通人视为寻常之事的打的,成为了23万残疾人中多数人的不可承受之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让社会福利事业转变为企业化的经营是甩掉财政包袱的时尚之举,正是在这个行政趋势下,基本的生活保障才一次一次一点一点地失去。这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
大家所熟知的医疗改革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我做医疗卫生线的跑线记者,天天听到的就是“要彻底转变医疗是福利的陈腐观念”,“医院不是福利单位是企业”,等等。30年过去了,以转变福利观念医院企业化经营为出发点的“医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大家有目共睹。当年医疗改革还没开始,有行家对我说,照这样改革下去,以后医生要卖药为生,药会越来越贵,医患矛盾会越来越多。这些当年被当成“奇谈怪论”的预言如今不幸一一应验。
假如广州为迎亚运秀面子而采购的100辆“老爷车”不用问责,如果这100辆打着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出租车没有任何可能成为23万肢残人士的福利,今天的早茶喝的就是白开水了。所有说出来的话都是白说。不幸的是,这是最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