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手术中偶然发现的一个方法,被令狐恩强加以创新后应用到同类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成功。经过不断的完善、推广、应用,目前“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已被确定为一个独立的方向,其未来发展和应用可能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本报记者 王璐
专家简介:
令狐恩强 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食管胃静脉曲张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执行常委,北京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内著名中青年消化内镜专家。擅长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2013美国ACG 国际奖唯一得主。荣立个人三等功、集体三等功,曾获姜洒长医学奖。获个人专利5项,参与和编写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译文200余篇。
令狐恩强(左)
今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令狐恩强教授收到一封邮件,获知他被授予第78届美国胃肠病学会年度国际奖(ACG),并受邀参加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科学大会。最初,令狐恩强并没有明白这一奖项的重要程度,但到达美国后他才发现他是该学会本年度唯一的国际奖获得者,一股强烈的惊喜感在他内心剧烈地涌动起来。
美国胃肠病学会,这是一个组建于1932年的美国消化专业的专业学术团体,由消化内科医师、全美众多医学院消化内科教师等组成,宗旨是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研究。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的消化医师,特别是该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资深教授,都会在其简历的显著位置特别提到他是ACG奖获得者。
令狐恩强之所以能成为若干年来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医生,源于他创建的“隧道技术”一个分支的国际首个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这项技术,打开了难以计数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健康之门。
10小时内镜手术诞生的灵感
在我国,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前6种癌症中,消化科疾病占了4个,其中消化管道肿瘤占3个。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命的唯一出路。
2006年,令狐恩强带领他的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如何在内镜下发现并完整切除早期肿瘤,当时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尝试。
采访中,令狐恩强谈到了当时的艰难境况。“2006年我带着学生给活检发现的黏膜高级别瘤变(早癌)患者一个一个打电话,一个一个谈话,和患者交朋友,介绍我们工作及治疗的意义,来获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2008年,令狐恩强成为我国第一位在中华医学会举办的中国消化道早癌专业年会上表演早期胃癌内镜下剥离术的医生。很快,全国各地的患者通过当地的医生介绍奔向解放军总医院,来寻求这种不开刀切早癌的新方法。
令狐恩强是个特别善于琢磨的人,对于一项技术,他往往要不断考虑如何使之更加完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2009年,他带领团队为一例食管长环周早癌患者进行内镜治疗,在近10个小时的内镜手术中,令狐恩强无意间在食管上皮与固有肌层之间建立了一条管道,通过该管道,完整剥离了食管病变上皮,待病变取出时仍然是管状的,达到了完整切除早癌的目的。令狐恩强将其套在10ml的注射器上拍了照片,于是,一个新的内镜治疗方法——在早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基础上衍生的“内镜下隧道技术”自此诞生。
“随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了数例患者的内镜下治疗,有目的地使用隧道技术,剥离速度大幅提高,又专门做了动物实验,使得‘隧道技术’不断成熟。”令狐恩强告诉记者。
2009年,在北京市消化内镜年会上,令狐恩强作了题为《使用隧道技术剥离食管长环周早癌》的报告,“隧道内镜技术”成为一项内镜微创技术自此走进了消化内镜界。
“隧道技术”再延展
即便是一项成熟的医学技术,当面对无数临床案例时,也总有待完善的空间,这也是医学的魅力所在。
2010年,令狐恩强和他的团队开始使用隧道技术切开食管下括约肌以治疗“原发性贲门失弛缓”获得成功,但一些患者术后出现了气胸、腹腔积气、皮下积气等并发症。
“我们又有难题需要攻克了。”令狐恩强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情况,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的研究当中。他带领大家开始考虑食管横开口是否可以降低隧道腔内的压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研究,令狐恩强开创的“横开口法”建立隧道出现了。但内镜下缝合横开口又出现了困难,因为食管开口不可能横着缝合,没有相应的器械。
“在我们的努力下,横开口特用的缝合技术也出现了,我们将其命名为‘缝合錨’,横开的口子纵行缝合。为了完善这项技术,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包括伤口愈合时间、细菌感染调查、抗生素合理使用、术后饮食的控制等多方面的研究。”
然而,贲门失弛缓患者食管腔变异很大,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如何规范定义,全球尚无先例。令狐恩强又想到对患者食管腔的形态进行内镜下分型,通过近千例患者的内镜图片分析,他总结出了Ling I/II/III型分型法,对食管腔的形态进行分型,为适应症与禁忌症的选择进行了合理的定义。
也正是因为以上成就,令狐恩强成为中华医学会推进该技术大会演示的不二人选。贲门失弛缓的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又一次走进了中国消化医师的视野,成为他们微创治疗患者贲门失弛缓手中的利器。
超乎想象的深远影响
为了让“隧道技术”及相关技术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严谨的令狐恩强又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高质量的研究和收集客观的数据。
2011年,令狐恩强在世界上率先注册进行该技术与内镜下肉毒素注射、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为的是进一步探讨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的疗效与副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受到了欧美等多个学会的高度关注。同年,为了确定经隧道食管固有肌层切开是否安全,他又进行了相关的动物研究,确定其安全度后,开始对食管固有肌层内的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成功进行了不开胸切除部分食管贲门固有肌层肿瘤,隧道技术又有新的分支产生,即STER技术,令狐恩强牵头制定了该项新技术的标准。
几年前,令狐恩强的一部分精力和心血开始投向了隧道技术的推广上。从2010年开始,召开多届全国性消化内镜隧道技术论坛,积极推进隧道技术的普及。随后,他又将积累的大量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数据与文章进行整理,出版了《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教学光盘与全球首部《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学》(中文版)。2013年,该书被世界著名科技类书籍出版商Springer出版集团选中,《Therapeutics of digestive endoscopic tunnel technique》全球发行,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李书章亲自为该书书写了前言,这是一部包含大量中国原创与中国元素的书籍,该书的出现打破了我国消化领域知识输入式的现状,实现了我国消化内镜人的中国梦。
在令狐恩强的PPT上,记者看到了一张呈阶梯状的示意图,一目了然地介绍了隧道技术的诞生、发展、反复验证不断完善的过程。用令狐恩强自己的话说,这是从一个病例的手术中偶然发现的一个方法,被他创新地应用到同类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成功,完善后命名为一种新的消化内镜技术——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又从一种疾病推广到另一种疾病的治疗。
随着多种治疗的相继成功,目前学界已经确定“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是一个独立的方向,令狐恩强说,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可能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