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研究者不久前研制出一种帮助脑损伤患者进行行走训练的鞋子,并已在康复训练中取得积极效果。
领导该研发课题的本-古里安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巴尔-哈伊姆日前对当地媒体说,这种训练鞋的任何部件都不会“侵入”患者身体,借助它可针对不同患者的大脑损伤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复健训练,使大脑的受损部位恢复部分功能。
据巴尔-哈伊姆介绍,这种鞋的外观与普通帆布运动鞋类似,底部有厚约5厘米的金属隔层,其内部有4个可伸缩的柱状部件以及引擎、电池、传感器、内存储器和发声装置,它们可通过数据线与电脑连接。患者初次穿上训练鞋走几步后,电脑软件即可根据行走受力特点作出分析,制订训练方案,使这种鞋成为患者的“专属训练鞋”。
在行走训练中,鞋底的4个柱状部件会根据预设方案伸缩,由于两个脚底的8个部件长短不同,每一步的行走重心也会不同,受训者必须随时调整身体平衡。研发团队的理疗师说,针对不同患者,鞋底伸缩方式会有所不同,以便帮助受损的脑部恢复与行走有关的部分功能。
巴尔-哈伊姆指出,这种训练鞋近两年来在以色列、约旦、摩洛哥等地接受了临床试验,有超过100名中风及脑瘫患者借助它参加康复训练,其中的部分患者目前在行走时除速度略慢以外,已无明显病态,并且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回答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第三次参会的香港理工大学展台上,一只酷似未来战士的“机械手”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事实上,它并不是玩具,而是一只在现实中帮助中风病人训练脑手互动,加速康复,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医疗器械。
据介绍,中风在中医学中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风后的病人,大多数都不能走路、说话、阅读,甚至记不起从前的生活片段,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双手瘫痪,简单的如拿东西、拉拉链都变得不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预防中风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香港理工大学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副教授汤启宇博士在与中风患者接触时,萌发设想,随后与科研团队历时两年研发了肌动机械手。“这项技术是用患者自身的肌肉活动,即皮肤表面肌电图带动神经反应,使机械手活动起来,配合交互式机械训练系统,感应患者皮肤表面肌电图,然后提供适当的动力协助,让患者脑手互动,得到训练。”汤启宇解释说。
观众在现场佩戴了机械手套,发现它会模仿肌肉控制,透过肌电图检测到人脑活动手部的意识,神经反应就会使机械手活动起来。与传统的康复疗法不同,从机械手释放的辅助动力,可以帮助病人克服僵硬的肌肉和关节,病人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做出伸展收缩等动作,同时,手部动作的反应传到脑部,能协助脑部适应,重新调校,有效帮助中风病人训练脑手协调。
“令瘫痪的手部重新活动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新技术研发时面临的挑战,手部应用时需要与很多不同的肌肉活动联系起来,比用脚复杂的多。”汤启宇说,“这项新产品能加快患者反应和恢复手部的精细动作,而动力的支持是由患者脑部意识控制的,所以不会过分依赖机器的帮助。这项发明让那些中风已久,以为无法康复的病人,重新增强脑部学习,控制肌肉,一些濒临绝望的病人,在经过机械手疗程治疗后,得到新的希望。”
“当患者配带机械手训练时,他们的手指仍旧可以接触、感受,”汤启宇说,“同时,机械手能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时加强肌肉的训练,研究指出,密集训练有助加速患者的康复进度。”
据了解,肌电机械手仅仅重700克,在经过八个星期,每星期两到三次,每次40分钟的康复治疗后,患者可以带回家使用,它轻巧、便携,可随身携带,方便使用,适用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