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bioon.com】七天很短,但这个七天显得很长,因为它从2009年跨进了2010年,而其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值得玩味。这些与医药相关的事件中透露出两个字:规范。
元旦前夕,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决定联合建立医药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此举证明,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正如商务部部长助理鲁建华所言,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产业还存在若干薄弱环节,首先是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其次是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这使得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医药产业重要也好,损害预警必要也罢,都不是笔者的关注点,笔者的关注点在于,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应该说,建立医药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是一件值得业内欣慰的事情,是中国医药产业走向规范的一大进步,这种做法很专业,很接轨,也很国际。
实际上,世界各国都在利用WTO相关规则及本国法律,对自身的医药产业进行合理保护。因此对国内产能过剩的一些医药子行业进行引导控制,也是避免国际贸易争端的手段之一。2009年12月30日,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委产业司副司长李宁宁表示,根据维生素C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将其纳入到需要加强引导控制的产业中。而在笔者的记忆里,今年9月下发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维生素C行业并未出现在名单中。据调查,全国已建和在建维生素C产能近5万吨,规划拟建能力2.5万吨,大有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势头。如果任其发展,到2012年,我国维生素C的产能将超过全球需求,这不仅会导致产能过剩,还将引发出口的新一轮恶性竞争,削弱我国在国际维生素C市场的话语权。而且产能过剩也造成环境的极大污染。到那时,美国灾难片《2012》可能在我国维生素C行业上演。而将维生素C行业纳入需要引导和控制的产业,本身也是对行业的一种规范,只是这种规范显得有点沉重。
还有一个规范与新医改关系密切。2009年12月30日,卫生部在其网站上挂出了一条消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组织编写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并印发各地贯彻执行,同时要求各地做好培训和推广使用工作。这有利于在疾病诊断明确的前提下,具有处方权的医生合理使用基本药物,以便规范用药行为。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后,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文件的支持,其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此次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择在2009年年末发布《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不但兑现了之前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我国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新医改未来的道路更为清晰。
最后说一条与选秀相关的新闻。2009年12月28日,由《科技日报》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以及读者参与评选的“2009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甲流全球肆虐,中药发挥独特防治优势”赫然与吸引全球目光、众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携手入列。这再次印证了中药在治病防病中的独特作用和国人对中药的充分肯定。
中医中药的力量是无穷的,也许正如电影《2012》的结局是中国人最终拯救了世界一样,若干年后,能够救治疑难杂症和一些特定传染病的,可能要靠中医中药。当然这里仍然有一个规范的问题,中药质量管理涉及面比较广,环节比较多,它的标准规范与化学药相比还显得不够完善。另外,作为中药的发祥地,我们也应有建立中药国际规范的智慧和魄力。(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