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这么说,新的一轮医改是一场前人没有做过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不管做得好或坏将载入历史的史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之后,民生最大的事情就是如何生活得更好,活得好的前提就是有健康的身体来享受美好的生活。而看病的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与民生最直接的问题,温总理在最近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认为总理把教育提到这么一个高度是非常明智的。其实,教育也好,其他什么行业也好,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字,就是以人为本!假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是不健康的,不会健康的,其结果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句经济学成语来说:得不偿失!这个成本是巨大的!事实上,我们国家也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挑战!没有就会问题丛生,其中就医疗保险!
医改该什么呢?或者医改的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钟南山院士最近认为医改成功的标志有三个: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少,但疑难病人越来越多;大部分病人都到社区去看病,而不是到大医院;医院和社区的病人都少了,健康教育明显增强。这是从民众容易理解的角度去阐述。但是要完全理解,可能还是要认真去思考其因与果。
这三句话集中归纳在五个字: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指标是衡量政府部门绩效与价值的重要标准。效率与公平的实现是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心的一轮公立医院改革的浪潮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这五个字:效率与公平。一直是我们公立医院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公立医院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就是公立医院的组织形式时是否有助于提高社会事业的效率、是否有助于实现政府社会公平为标准。
效率标准如何界定呢?上周六我在一次会上与大家谈了有关“绩效工资”的问题,钟南山院士也在问我,到底“绩效工资”如何计算要认真制定,绩效工资太高比例。在昨天的会议上钟院士认为,医生绩效工资不能“多劳多得、多卖多得”,而应“优劳多得”,鼓励医生用便宜药物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绩效的指标了。其实还有很多不是以经济为杠杠的绩效指标。
我们一般认为,没有个人私利的存在,往往缺乏发展的动力。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在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之而来,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根本的转变。一时“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没有了清楚的界限。
过去,现在公立医院处于垄断的地位,不管多少都是政府的财政,一般也很少破产,因此缺乏竞争与压力。在缺乏动力与压力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如同行政机构一样容易出现官僚化倾向,机构雕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但是在这种“独大”的环境下,公立医院一样具有营利机构的特征,靠利润驱动,靠市场竞争,或多或少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因此医院本身的运行效率不得不说不高。(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