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药产业的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是指某产业内各企业的产品对顾客而言的不完全替代性。与其他产业相比,中药产业是高差别化的产业,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
1、由药品的疗效差异而导致的产品差别化
这主要与中药产业的技术特征有关。中医药治疗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不仅不同病种不同方,甚至可能同病不同方,导致中药方剂繁多。
我国现有中成药品种就多达5000多种,而化学药品种只有500多种。一个中药制药企业大都生产多个品种,例如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就拥有800多个中药品种,常年生产的品种30多个。各个中药品种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较大差异,即使是治疗同种疾病的中药品种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由消费者主观偏好而导致的产品差别化
由于药品是典型的经验品,消费者与制药企业之间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因此消费者对医药企业的声誉及品牌十分关注,进而产生对某企业或品牌药品的主观偏好。
传统中药古已有之,传统中药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主要靠当地老百姓的口碑,因此老字号的中药企业的声誉和品牌曾经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北京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堂、上海的雷允上、重庆的桐君阁等。随着中药企业现代营销的开展,不仅这些老字号的中药企业全国闻名,甚至走向世界,还出现了一批新的全国知名企业及品牌,如成都地奥、天津天士力、广州白云山等。随着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中药企业和品牌脱颖而出,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
3、由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的产品差别化
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缺乏药品方面的专业知识,加之药品属于经验品,药品的广告宣传就成为一般消费者获取有关药品信息的重要的差别化手段之一。
企业由于产品差别化而获得一定的市场势力,从而提高了竞争力,但就整个产业而言,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越高,市场的竞争程度越低。由此可见,中药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要低于产品差别化较低的西药产业。
三、中药产业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新进入企业相对于产业内原有企业的劣势。中药产品的进入壁垒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资金壁垒
中药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小,新建一个中药生产企业所需的资本量不很大,导致低资金壁垒。但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中药生产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全行业实现GMP生产,中药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大幅度增加新企业进入中药产业所需资本必要量,从而提高资金壁垒。
2、技术壁垒
1999年以前中药生产以传统工艺为主,企业按方剂生产传统中药,缺乏完善的质量标准,对新进入企业的技术要求不高,导致低技术壁垒。1999年之后,国家规定新建中药制药企业必须持有一个国内未生产的国家二类以上(含二类)的新药证书或持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三类新药证书,而且必须达到GMP标准,这就使中药产业的技术壁垒明显提高,使新建中药企业在技术上有了较高的起点
3、成本壁垒
新进入的中药企业因购买新药的知识产权,并且需要大量的广告费及其他市场开发费用,从而比原有中药企业承担更高的成本。但由于中药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较高,中药产品的差异化较大,加上我国现行不合理的医药管理体制,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没有达到成本竞争的程度,企业的成本压力小,使得成本壁垒较低。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药品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日趋饱和,产业内竞争程度不断加剧,隐藏在价格战背后的成本竞争将日益激烈,从而提高成本壁垒。
4、行政壁垒
由于中药产业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性产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新进入的中药企业进行审批管理。我国制药企业实行的是许可经营制,在1999年之前,新建中药企业的审批权在地方(省药监局),对新建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因此,建一个新的中药厂的行政壁垒较低。这也是我国目前中药企业数量多、素质差的重要原因。1999年之后,国家不仅对新建中药企业在新药证书和GMP生产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审批权也从省级食品药品监督局收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药产业行政壁垒。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市场结构特点是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差别化较大,进入壁垒较低,因此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