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周刊》:进入2013年,无论是VC/PE的募资或投资情况,还是IPO、并购等资本相关行为似乎都陷入了低谷。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问你是否看好2013年中国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及投资情况?
赵晋:我觉得VC/PE行业大的环境来说虽然进入了缓慢的发展时期,但总体来说,这是很好的洗牌的过程。毕竟行业对基金的综合能力、中长期的能力都比较看重,投资并不一个短期行为。
而医药领域本就是防御性的行业,受到经济或投资大环境的影响比较小,但也会受到一些政策的影响,如定价、招标等。
目前VC/PE行业的总体低迷对我们基金影响并不大,无论是投资的数量、金额还是质量,都没有太大影响。唯一有影响的可能是退出,这与国内A股IPO放慢有关。但作为一个专业的基金,IPO并不是唯一的退出途径,另外还有被收购、长期持有、公司与公司间的合并等途径。
《医药投资周刊》:你刚才提到医药行业会存在一些政策风险,请问你又如何评价目前中国医药行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其中哪个政策是你认为对行业接下来的发展影响最大?
赵晋:我觉得招标、定价等这种政策行为比较能影响这个行业。中国目前在鼓励创新,鼓励首仿药等,但这与目前招标、定价的政策存在矛盾。因为创新的前期投入本来就很大,政策应该允许这些创新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如专利保护期内可获得一定的收益。当然,也有人认为新药价格太高,用不起。然而,我认为这是医疗保险的问题,如果医疗保险服务跟不上,就会导致一些民众用不起新药。但如果是通过招标定价等政策行为去限制新药的价格,这于创新而言,是适得其反。
《医药投资周刊》:据了解,在中国,维梧倾向于投资那些有一定利润的、较为成熟的公司;而在美国,维梧则投资了很多较为早期的公司。请问这种差别是否与你刚才所说的情况有关?
赵晋:这是资本市场的差别。
虽然在中国人的眼里,认为我们在美国投的项目是早期的,但其实在美国人眼里,我们投的项目已经是较晚期的了,因为I期、II期临床这些都已经完成了。在美国,若以纳斯达克上市为退出途径,并不要求企业有盈利。它们可以借助新药的概念就可以上市、再融资,以此帮助企业成功。
而在中国,资本的退出,就算是通过创业板上市都有盈利要求。对于那些新药项目而言,它不可能拥有不断融资的能力。正是因为退出环境的不同,维梧在中国不得不改变投资策略,把目标转向相对成型的企业,然后再帮助它们去进行创新--它们已经有抗风险的能力了,同时愿意通过融资进行产品线的拓展。
《医药投资周刊》:那么在你看来,需要到什么时候,风投机构在中国才会越来越关注早期公司?
赵晋:首先是风投机构需要比较专业,并不是一个基金中有一两个熟悉医药的人就可以完成的。投资医疗企业更多还有后续的服务,需要产品线、技术引进,帮助企业的成长。因此需要一个专业团队的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需要打开,特别是对于创新型企业,国家要懂得去评判它,同时对于这些企业的上市、资本的退出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不是一定要求它们有盈利才能上市,这会使这些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大打折扣。
《医药投资周刊》:医疗健康领域不同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及前景有较大差异,请问你看好哪些细分行业,为什么?
赵晋:我觉得整个医疗行业是相通的,评价每个细分领域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看产品线和团队有没有再成长的可能。我们不需要它现在的产品多么好,但要有一定抗风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其领导者或核心团队对创新和再成长有一定的远见,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新的成长空间。
所以我们在中国的投资理念是帮助有一定抗风险的企业进行再创新,为它未来的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目前,无论是在哪个细分领域,大多公司都是相似的--营销做得很好,产品线有一点点差异性,但大部分雷同,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区分。但对于它们的未来,要看的是在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它再创新的能力有多强。这才是决定它们未来不一样的地方。
《医药投资周刊》:诚然,如你所说,一个企业再创新的能力才是真正决定其将来的重要因素,但处于不同的领域,对创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做一个新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是有很大差别的。有投资人就会认为药物创新太专业,看不懂,只能观望。这你又怎么看呢?
赵晋:这就是一个团队的专业性问题了。像我们团队100%投医疗行业,我们的成员都是MD。
《医药投资周刊》:维梧生技的团队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医药学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这除了能让你们更容易理解一些项目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帮助?
赵晋:首先,我们团队的内部沟通成本很低,因为大家都很熟悉医药的专业语言。其次是资源上的优势。专业的人员能给企业带来很多战略性的资源,如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新的技术等。
第三点是在IPO退出受阻的情况下,能为企业带来并购资源。
《医药投资周刊》:现在有人认为中国的医药健康领域,特别是PE范围,已经出现了投资过热。请问你怎么看?
赵晋:我觉得没有。从医疗健康领域的整个发展来看,整个行业还处在较弱的阶段,还需要大量的投资。
目前的情况不叫投资过热,而是一些不太专业的基金在不正确的时机投了一些不太好的项目,或者是估价过高,或者是退出出现了问题。这使得市场有点混杂,特别是一些CEO因此把期望值拉得较高。而面对投资,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如果一个CEO只单纯的考虑眼前的价格因素,而放弃了长远发展的资源与战略优势,那么在我看来,这个企业与CEO也不太适合我们投资。毕竟做医药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一个有长期优势的产品,这样的企业与CEO不是我们希望的合作伙伴。
《医药投资周刊》:刚才我们谈到了很多,有关于企业所处的领域,团队及其领导者的远见等,这些因素在你选择标的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赵晋:我会把两个排在前面,一个是团队的远见、眼光,这是最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是百分制的话,这一点占了五十分。
其次是一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这又将占去三十分。
最后的二十分,我需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平台的可拓展性。这里所说的"平台"并不直接等于细分领域,而是更具体的。例如一个企业研究肺结核的药物,但肺结核是受政府干预很大的领域,如果这个企业所有的东西都围绕这个平台来搭建的话,哪怕它做到很大,它未来突破的瓶颈也会很大。不过这只占了20%的分数,前面的80%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维梧生技创投(Vivo Ventures)成立于1996年,致力于在中美投资和建立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的高品质企业。维梧管理着超过十亿美金的基金,通过独特的多角度的投资策略发现并投资有潜力的公司。维梧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中国上海和成都设有办事处。(生物谷Bioon.com)
赵晋
维梧生技创投管理合伙人。在中国有广泛医疗健康和生物科学经验,在加入维梧生技前,是全球著名的Monitor战略咨询公司的高级咨询顾问和凯捷安永的顾问,帮助世界500强的集团公司(主要是大型的制药,生命科学企业)制定亚太和大中华区的公司战略、市场战略、产品线拓展和区域竞争力战略定位和实施方案。曾经服务于百时美施贵宝集团公司,作为销售主管,负责西部市场的开发和拓展。维梧生技主要关注制药、医疗器械、生物科技和健康服务等中晚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