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70年代就开始研究,到现在40来年了还没产业化,我国刚开始起步,就要实现产业化,脱离实际。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能源紧缺和节能减排的呼声,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均获得狂飙突进般发展,但是同为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质能,其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十一五”期间生物质能产业为何发展遇冷?“十二五”时期,怎样才能实现生物质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袁振宏。
“十一五”生物质能发展并不理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情况如何?
袁振宏:“十一五”期间,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在同一时期的突飞猛进,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从其“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可见一斑。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都提出了生物质能的几个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30万吨,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18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50万吨。
到去年末,虽然我国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柴油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但是成型燃料和非粮乙醇完成情况欠佳,其中成型燃料产量大约30万吨,非粮原料乙醇产量约20万吨。
您认为造成上述两项任务指标未如期完成的原因有哪些?
袁振宏:非粮燃料乙醇没完成任务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较低所致。当初制定规划时所说的非粮乙醇主要是指被称为二代生物燃料的纤维素乙醇,但是这个技术难度比较大,不是1个五年计划就能攻克的,得需要十来年甚至是数十年的发展才能完成产业化目标。国外也是这种情况,美国70年代就开始研究,到现在40来年了还没产业化,我国刚开始起步,就要实现产业化,脱离实际。
另外一个原因是非粮乙醇所需原料自身的季节性问题。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这与工业生产连续性形成矛盾,由此涉及到大量原料的储存、保证原料的持续稳定供应等技术难题。
固体成型燃料最终之所没完成任务,主要是因为支持政策出台比较晚,“十一五”末才出台财政补贴政策,而且规定只对年产万吨规模以上、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公司给予每吨150元的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固体成型燃料的发展规模和年利用数量。
要将各种生物质能技术有机组合
您认为制约“十一五”时期我国生物质能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