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英国人戴维森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在1900年美国制造的汽车中,电动汽车有15755辆,蒸汽机汽车1684辆,而内燃机汽车只有936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今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历史,电动汽车成了新生事物。
数据显示,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据人类二氧化碳整体排放量的17%以上。而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不可再生性,也使得新能源车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作为去年全国13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之一的杭州市,今年6月1日,杭州和上海、长春、深圳、合肥等5个城市又成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之一。新能源汽车,似乎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近。
汽车电池产业化浙江正热
如果仅从目前全国众多企业纷纷涉足与电动汽车相关的产业现象来看,2010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市场嗅觉灵敏的浙江人当然不会落后。记者近日在浙江省发改委产业处一份来自某市上报的发展规划统计表上看到,现在还准备上电池、汽车项目的企业仍为数不少。
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的重大战略目标,到2012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型汽车产业。此外,《规划》还要求企业达到10亿安时车用高性能电池的生产能力。
《规划》的出台极大刺激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投资快速增长。我省众多民营企业纷纷采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合作开发等方式,积极进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发与制造领域,投资增速不断加快,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一轮发展高峰。
以生产助动车用蓄电池闻名的湖州,部分企业转而进军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研发出了锂离子电池等低碳能源新产品。
在杭州,据该市经委介绍,截至今年5月,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有10家,锂离子电池的年生产能力达7000万安时,总投资50多亿元,其中已投资到位1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将生产新能源汽车2.5万辆,动力电池3.9亿安时。
在金华,以浙江康迪、普天海油与浙江天能3家企业为主体共同组建的“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推进联盟”,拟在金华推进纯电动汽车生产及运营基地建设。
记者在今年5月份的一份《永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上看到,除了众泰汽车,还有多家企业进入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的研发领域。
但是,目前全省到底有多少企业真正掌握了锂电池制造核心技术,又有多少企业的电动汽车上了国家目录且具备产业化能力?省发改委产业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国家有关部门来浙江调查电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研发情况,只选择了万向集团一家,而省内目前具备电动汽车产业化能力的车企只有众泰汽车一家。
万向集团研发汽车动力电池起步很早,早在1999年一些民营企业开始造车运动时,“万向汽车电池”项目就已启动。11年下来,万向在这个领域已累计投入了3.5亿元,目前有350多人从事电池技术的研发,其中博士8人,硕士60多人,涉及20多个学科。而今后几年,万向每年还将招聘100多人充实到研发队伍中来。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告诉记者,万向是目前行业内唯一承诺其研发的电池能确保3年或15万公里使用寿命的企业,也是目前全国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生产企业。从2006年起,万向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的500多辆汽车上装备了电池动力总成系统。2009年,万向完成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目前为上汽、广汽、一汽、长安、宇通等主流车企供货。陈军表示,按照规划,公司将再投资12亿元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年产品10万台套(10亿WH)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化能力。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专门研究锂离子电池的王连邦教授告诉记者,普通企业做出单个用于电动汽车上的锂电池并不难,但开动一辆电动汽车需要上百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单个电池,并且要求每个连接在一起的电池必须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只要其中有一个电池有细微的差异,整组电池就没用了。而汽车电池对于生产环境要求非常高,对湿度、浮尘、杂质等特别敏感,其中任何一样物质的些微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这个电池跟别的不一样。从王教授说的这番话中,我们也许可以明白为什么万向需要那么多的博士、硕士,需要砸下那么多的钱,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才有今天这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