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即将有大规模推广的趋势时,政府也开始更多地转向聆听反转派(反对转基因)的声音。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退休研究员、玉米专家佟屏亚在博客上透露,其应邀参加了5月3日,国务院某办召开了一次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征求意见座谈会。佟屏亚同时在博客上公布其在那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希望政府方面对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持审慎态度。
另一位参会专家透露,该座谈会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召集,但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又是一场转基因支持派和反对派的争论。因为,参会的专家一共有5位,“基本上是(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持保留意见的”。“主要还是听取不同意见。”
佟屏亚在发言中指出,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政府还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主粮作物商业化,但“农业部门的官员、农业大学的院士、种子公司的老板,结成了一条稳固的保护链和利益链”。
200亿利益链
对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危害性的研究,在国内“没有钱”
对于此前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推进进程,反对者之一、三农问题研究者李昌平用“快得惊人”来形容。
2009年10月,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批准主粮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两个月后,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速实施转基因主粮产业化”。此后,甚至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转基因农产品[17.79 -0.22% 股吧]或将迎来大规模推广。
而在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等人看来,中国转基因种植真正发力是在2008年,当年7月9日,国家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
“这么大一笔钱砸下去,涉及多少人?从政界、商界到学界!”李昌平说。
佟屏亚也表示,在农业科研领域,几乎没有专家教授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公开表示疑议。“如果表露‘反转’观点,将无法从‘重大专项’巨额经费中分得一杯羹!”
佟屏亚举出了一个例子,某水稻领域知名专家原来坚定地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在重大专项公布以后,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弯。”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也迅速被提到日程,因为现行科研体制是以5年为一管理周期,一些研究人员希望自己培育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尽快商业化,以期报成果、获奖励、晋职称、显声誉。有些人甚至不惜采取非法手段实现转基因水稻扩散农田的既成事实。”佟屏亚说。
李昌平也认为,尽管此前政府只颁发了三个作物的安全证书,但是,这几种转基因具体种了多少大家不知道,而且,“没批的,也在种!”
近年来,一直有媒体报道,转基因水稻种子和稻米已经遍布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湖南、河南、浙江等地种子市场和食品市场。
李昌平表示,在国外对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危害性的研究有巨额资金支持。但在国内这类研究却“没有钱”。
“反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