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重大疫病爆发和流行造成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死亡乃至在局部地区灭绝的情况,在近代历史上已有许多案例。如19世纪末牛瘟在非洲大草原传播,造成非洲水牛、羚羊、非洲大羚羊、长颈鹿等有蹄类动物的大量死亡,乃至非洲水牛与长颈鹿在局部地区灭绝……正是由于疫病对野生动物生存造成的严重威胁,从事物种保护的科学家将其列为威胁物种生存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因素。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致病性病原体将其寄主物种全部致死的话,它们也就给自己的灭绝创造了条件。事实上,在健康的生态系统中,疾病的发生?特别是流行性疫病是野生动物种群调节过程中的密度制约因子。当种群密度过高时,疾病起到淘汰病弱个体、强健种群、防止种群崩溃的作用。因此,疫病虽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数量的动物个体死亡,但不会造成动物种类的灭绝。
但是,当生态系统受到剧烈扰动时,疫病的爆发在动物灭绝事件中的作用就凸现了出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扰动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为了满足急剧增加的人口衣食住行的需求,人们大规模地采伐森林、垦殖草原、修建道路、建设城市,将数万年来一直相互隔绝的地域用公路、铁路、飞机和轮船连接了起来,不仅使一些从未与某些病原菌接触过的野生动物、甚至人类暴露在致病菌面前,造成了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如近年内大规模爆发的SARS病毒?就广泛存在于生存在原始森林中的果子狸、蝙蝠等野生哺乳类物种中。
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种类的长期存活和进化都需要稳定的环境和足够的生存空间。但是人类经济活动压缩了野生动物活动的空间,使得原本生活在保护区外的种群和个体也纷纷迁入保护区,使种群密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在野生的动物种群中,疫病的传播流行依赖于种群的密度。如果种群密度高,有较多的个体发病,易于形成疫病的传播流行,其结果是降低种群密度,进而使发病个体从种群中消失。
羚牛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有蹄类物种,只在秦岭地区分布,与大熊猫和金丝猴一道共同生活在高山森林生境中。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在秦岭林区进行的大规模的商业采伐活动,改变了野生动物的栖息条件。原本浩瀚的林海被采伐迹地、灌木林、甚至草地所替代。根据调查,在1992~1997年间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的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8.48%。对于羚牛这种雌性在4.5岁才性成熟、体重超过300公斤的大型兽类来说,如此高速的增长速率是由保护区内羚牛的自然增长和保护区外羚牛个体的迁入二者构成的。
我们是自1990年开始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秦岭羚牛的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进行研究。1992年调查的数据表明当时羚牛种群的数量只有200多只?那时我们没有听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讲到曾经见到病死羚牛的事。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1996年羚牛种群数量超过500只,2000年超过800只),在野外陆续可以见到因病死亡羚牛的尸体。同时,羚牛的动物疫病还会在其它动物中蔓延,造成更大范围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