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是许多重要动物疫病的携带者和直接受害者。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正是由于人与动物的这种“过密接触”,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分享用”,使得很多野生动物携带的疾病,有了给人及禽、畜传播的机会,并导致野生动物病原的人、畜间传播和共患。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库。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均源于野生动物。例如,人类所患的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源自哺乳动物的灵长类;感染家畜的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源自一种蝙蝠。野生鸟类可携带禽流感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1918年与鸟类传播有关的全球性“西班牙流感”造成数千万人死亡,令人永远难忘。目前在我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大面积爆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可感染野鸟、家猫,并导致其死亡。
野生动物很强的活动能力本身可加速疫病的传播。野生动物中活动能力最强的类群,不言而喻是“鸟”,由于鸟类具有这种跨国界的迁徙行为,因此,为可能携带的各种病原向外界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鸟类的这种迁徙行为也因此是一种风险最大的可能的疾病传播途径。其他野生动物,如哺乳类的蝙蝠、驯鹿等也具有迁徙习性,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也会加速其所携带疫病的传播。
以野鸟为例,它是许多人畜共患疾病的自然宿主,包括禽流感。人类与禽流感的斗争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自从禽流感病毒被确认之后至今,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有19次,其中一半爆发自1990年以后。2003年末到2004年初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爆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是首次跨国的大规模同期流行,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
自1961年,在南非的普通燕鸥体内分离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3亚型之后,直到70年代,已确定野生鸟类是禽流感病毒的原始贮存库,其中雁形目鸟类携带的病毒无论种类还是数量远远超过其它鸟类。另外,笼养鸟、市场鸟也是禽流感病毒的贮存库,已经从笼养的雀形目和鹦形目鸟类中分离出了H3和H4病毒亚型。特别在鸟类,所有的HA和NA亚型均能分离到,所有分离到的A型流感病毒经分子进化学和种系发生学解析证明最初均起源于水禽类,因此可以认为野生的水禽是所有鸟类或哺乳动物流感病毒的原始贮存库,而且充分证明流感病毒能跨种(族)传播。
尽管如此,目前在东南亚流行的致病性极强的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与野鸟的传播有关。但是,在台湾、深圳、泰国等出现的野鸟因感染H5N1而死亡的证据,表明它们可感染这种高致病性病毒。水生候鸟一旦携带这种病毒,它们可以将这些病毒以粪便或其它方式传播给家禽和人类。我国拥有1300多种鸟,是全世界鸟类物种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水鸟资源、具有丰富的特有物种资源和极其丰富的全球性珍稀物种资源。其分布范围更为广泛,海、陆、空,无处不有。仅雁鸭类水禽我国就有47种、 形类水禽有74种,这些都是要监测和保护的主要对象。因此,需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将防治疫病传播和保护珍贵资源并重,切实考虑生态安全。
研究表明,候鸟的迁徙是造成病毒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各种“老病新发”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生态安全与公共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对于疫病的防控,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环境问题和关乎人类生存命运的大事,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