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类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许多鼠类就在人们的周围生存、活动,与人类接触频繁。它们不仅能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把几十种疾病传播给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史以来,死于鼠传疾病者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所有战争的人数。在欧洲,中世纪的一次鼠疫大流行,竟使总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在我国,危害最大的鼠传疾病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其中,鼠疫在新中国建立前猖獗流行,病死人数成千过万,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每年发病人数很少,但并未彻底控制,潜在威胁尚存。至于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流行高峰时期每年发病人数都曾超过十万,近年来虽已控制在数千至数万之间,发病人数仍跻身于我国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十名。所以,对这三种鼠传疾病危害的防控,都不能掉以轻心。
主要对策有四个方面。一、加强监测:鼠传疾病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流行强度变幅较大,为了掌握主动,应在重点地区有计划地开展监测活动,以期了解疾病的动态与发展,及时采取措施。
二、控制鼠类数量:和造成经济损失一样,鼠类传播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与其数量密切相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压低鼠类的数量,尤其是减少主要传病鼠种的数量非常重要。这需要政府或社会组织,各自为战作用有限。在控制鼠类数量时应避免过去常见的两个偏见:其一是未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立场出发,忽视了鼠类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企图斩尽杀绝,提出“无鼠”的口号。这既不可能,又无必要。实际上,将鼠密度降到疾病的流行阈值以下即可;其二是重药杀轻治本,以致收效不久密度反弹,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强调综合治理,重视治本。而且,用药必须规范,决不使用伤害非靶生物的强毒急性鼠药。
三、避免与鼠接触:鼠病传人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条是人鼠直接接触,鼠体内的病原细菌或病毒通过人的皮肤、粘膜入侵,另一条是以体外寄生的节肢动物(如蚤)为媒介,在转换宿主时从鼠传给人。2004年秋青海有人感染鼠疫,就是因为捕获了患鼠疫的旱獭。无论他们是在加工旱獭时被鼠疫细菌侵入,还是被旱獭身上的跳蚤叮咬,都可能得病。其实,在旱獭鼠疫疫区,只要不动旱獭,就不会得鼠疫。但在其他疫区,虽然鼠疫细菌本来在野鼠身上,却有可能先把病传给家鼠,由家鼠和它的跳蚤接力,再传给人。在这些地方,就要大力压低家鼠密度,才能减少人鼠接触。在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疫区,同样要压低鼠密度。
避免与鼠接触还有另外需要注意之处,例如,狗捕食野鼠并将其体外寄生虫带回家中,同样可起接力作用。猫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消极作用更不可忽视,它会把鼠体内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保存在身体里,自己却不发病,而且一连数月从尿中排出病毒。调查证明,养猫人家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显著高于未养户。
四、接种疫苗:我国已生产出效果好、安全、有效期长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后不久即可产生免疫力,不会发病;鼠疫不但有疫苗,而且已有预防药物,事先服用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接种疫苗或预防性服药是较好的选择。鼠传疾病的产生与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短期内不可能消失。应该从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妥善处理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以期在不严重损害其他方面的同时,稳步减轻人类受到的危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