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动物疫病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危及人类健康,还给养殖业、畜牧业及野生动物保护带来巨大危害。自1980年以来,从国外传入或国内新发现的动物疫病达30多种。目前,我国每年因猪、牛、羊、禽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由于发病造成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畜产品品质下降、饲料消耗增加、人工浪费、防治费用增加、环境损害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损失就更加巨大,估计约为发病死亡造成损失的3~5倍。1999年初,源自马来西亚狐蝠的尼巴病毒爆发,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造成200多人死亡。2003年,亚洲爆发了非典型肺炎,造成8000多人感染,几百人死亡,并造成几百亿元的经济损失。2004年,亚洲又爆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泰国、越南、日本和韩国的养鸡业造成巨大损失;泰国、越南等国还出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感染人和虎的疫情报道。2004年9月~10月,甘肃、青海省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确诊鼠疫病例21例,其中死亡10例。病人主要为农牧民,大都均因猎捕或剥食旱獭所感染。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反复,主要表现为钉螺扩散明显,新疫区不断增加。据估计,近5年中国慢性血吸虫病病人约在80万左右?重流行区的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在3%~5%,但局部地区可高达68%。人类疾病以及家养动物间相互传染的疾病也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如家猫携带的弓浆虫传染导致了美国加州野生海豹种群的濒临灭绝;狂犬病的爆发也导致了非洲野狗野生种群的濒临绝灭。显然,动物疾病的爆发与流行已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动物疫病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我国动物养殖密度过高、养殖环境恶劣,致使动物免疫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养殖场人、畜禽、野生动物缺乏隔离,生活接触频繁,致使病原体交叉感染、传播的机会增大,同时病原体变异、重组的速率也会加快。二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如滥吃滥捕野生动物及侵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使人、家畜、宠物与动物接触的机会加大,增大了疾病在人与野生动物交叉传播的机会。三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人流、物流加快,使异地疾病通过交通、运输渠道被传入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四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改变也加剧了疾病的传播。日益变暖的气候总体上是有利于北方病原微生物的越冬生存。厄尔尼诺引发的洪水灾害会有利于喜湿病原微生物的繁衍。气候变化引发的宿主动物(如鼠类)数量的大发生,往往伴随着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的流行。
许多人类和畜禽的疾病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如艾滋病、禽流感、新城疫、鼠疫、口蹄疫、狂犬病、非典型肺炎、尼巴病、猴天花、西尼罗河热、登革热等。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源自非洲黑猩猩。亨德拉病毒、尼巴病毒来自于狐蝠。但是,我国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严重制约着许多动物疾病的预警与防范。2004年2月,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号召,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向国家提交了在全国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议,希望对可能发生的野生动物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及时防止和阻断野生动物疫病传播。同时,也希望提高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疾病防控的水平。
动物疫病及防治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和部门的复杂问题。研究工作需要病毒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动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专家从病原体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生存环境等诸多环节开展细致、深入的研究,而防治工作则需要卫生、科研、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与配合。为加强和促进我国动物疫病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和跨部门合作,2004年12月27~2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动物疫病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夏咸柱院士和杨松涛博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崇惕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研究员、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研究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所刘起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陈则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彭景楩研究员、张树义研究员和雷富民研究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SARS、禽流感、珍稀濒危动物疾病、血吸虫病、鼠传疾病等诸多方面。会议期间,动物所联合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和北京动物园共同成立了“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主要定位是:通过对野生动物疫源性疫病的调查和流行病学监测,查清我国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之间主要传染性疫病的基本情况、传播途径、分子进化规律以及爆发机理,提出疫源地和宿主动物治理方案和管理对策,建立信息数据库,对疫病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野生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中心近期优先研究领域为:SARS冠状病毒野生动物宿主溯源研究;野生及家养禽类和哺乳类禽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鼠传疫病及宿主动物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珍稀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研究;媒介生物研究;疫苗研发等。研究中心的主要宗旨是:采取“自愿结合”的原则,打破行业界限,整合各部门和机构的科技资源,发挥我国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应对动物疫病的科研和技术水平,为我国动物疫病预警、监测和防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近期,研究中心有关参加单位已自筹经费启动了若干重大动物疫病的合作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