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都应达到40%~50%,其中,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二级医院应达到50%左右,三级医院的基本药物销售额要达到25%~30%;今年下半年,各省陆续出台了本省的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尽管国家卫计委下文要求各地严格把关地方增补的基药数量,合理遴选品种,已出台地方基药增补目录的广东、上海、浙江、四川、青海、山西等省份中,山西省增补了198个品种,广东省增补278种,普遍省份增补在250种左右,加上国家基药520种,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使用的品种达到800种以上,若计算品规和通用名的话,数量和比例之大可想而知。
大半年过去了,基药推进的速度出乎想象的快,药企能做的只能是以变应变,创新求发展。面对波涛汹涌的市场,蛮干没有机会,巧干讲究策略。
根据基药来对药企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有独家基药
未来几年,基药的市场规模将成倍增长,尤其是独家基药。
拥有独家基药的企业,必须继续加强三方面的能力,使企业抓住发展的良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一是政府事务的沟通处理协调能力,虽然进了基药目录,但还要过物价、招标的关口,因为入场券不等于座位票;二是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要营销,营销能力是在产品差异化不明显时的关键能力,如果营销水平不能处理好代理商、医生、医院等关系,要销量谈何容易;三是学术能力,无论反商业贿赂的影响还是赤裸裸的带金销售,药品毕竟是讲疗效的,医生毕竟是专业的;不管是循证医学还是创新药理、科学的治疗路径,给患者一个结果,给医生一个理由,才能在学术的大道上畅通无阻。
2.有众多基药
基药不是核心竞争力,只有独家的或有运作空间的基药才会产生大的效益。如果只是像板蓝根颗粒、阿莫西林胶囊等这样的普通基药,在新版GMP的条件下,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如果企业拥有的基药批文很多,就应该好好研究生产成本能否领先同行、产能是否容易扩大、最佳的营销策略是在本省或企业销售基础较好的省份,重点公关,不要全面开花,以价格和政府关系的优势,争取多品种中标,然后深度营销,把医疗机构的销量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