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科学家3日说,他们根据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海洋浮游植物总量在1998至2003年间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这可能预示着海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海洋学家沃特森·格雷格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在水深200米以下的浅海地区
,海洋浮游植物总量增长了大约10.4%。在太平洋东岸、巴塔戈尼亚沿海、白令海和西南非洲沿海等地,浮游植物已经使海水呈现绿色,一些海域的浮游植物数量增长幅度甚至达60%以上。
但科学家发现,在大洋中部的深海地区,浮游植物数量有所减少,由于这些海洋区域难以支持大量浮游植物,因此被称为“大洋沙漠”,从卫星图上看来呈现更深的蓝色。整体来看,全球的大洋中心更蓝了,而沿岸海域更绿了。
海洋浮游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它生成的氧气是地球植物生产氧气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浮游植物还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的数量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因此科学家对全球海洋浮游植物的数量非常关注。在最新研究中,格雷格等人应用了美国宇航局“海洋观察广视野探测卫星”的图像数据,显示全球海洋的颜色。
浮游植物增长既需要阳光,也需要氮、磷等营养物质。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的增长可能预示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但也可能表示沿岸海域的海水富营养化污染,个中缘由还需要更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科学家发现,在一些“大洋沙漠”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至少在一个季节有明显上升。格雷格认为,这种温度上升很可能与大洋中浮游植物数量减少有必然的联系。
几年前,格雷格等研究人员曾发现,全球海洋的浮游植物总量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明显下降。而最新研究则显示,这一趋势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逆转。但研究人员强调,卫星数据搜集的时间跨度只有6年,还不足以说明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