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实际体验看,这些医院App上的挂号预约、体检报告查询等功能比申康医联网上的体验要好很多。在瑞金医院App上查询检查报告,一年前就诊的相关报告依然可以完整查询到。在东方医院App上,报告在检查完一天后即可查询。第一人民医院最近推出“Wi-Fi导航”,进入医院后患者用App连接Wi-Fi,就能自动打开导航网页,智能化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在手机端就能掌握各科室的排队叫号情况,提高就诊效率。
吊诡的是,尽管这些App功能很强大,诸多医院并没有大范围宣传这个好用的工具,有些时候,这些App更像是一种“摆设”。在瑞金医院、东方医院等有App的医院,记者在大厅内、服务中心的服务台上找不到醒目提示。同时,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也不会进行主动提醒。在东方医院领取报告处,当患者领取报告时,相关工作人员从未提醒相关报告可通过网络查询,周围也无明显标识。
意识是另外一道很难越过的坎。上述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坦言,医院信息化建设依然是以医院领导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其执行力度,而全院上下没有统一的宣讲渠道。很多本院的医生护士也并不清楚医院是否有App,更谈不上推荐给患者使用,“每家医院情况各不相同,现在患者对互联网挂号的知晓度略高,但对于可取电子报告单的知晓度,估计不到30%。”
另一方面,尽管不少医院放开了电子检查报告的查阅,但在不同医院之间,报告仍然不能做到共享,比如在家门口医院做的相关检查报告无法随意在其他医院共享,而是必须拿着纸质报告转院检查,这让电子报告的价值大打折扣。
记者观察
观念不转变,互联网+也没用
医疗落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互联网企业是否有能力解决呢?
随着互联网+战略兴起,覆盖民生的医疗素来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阿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已先后布局互联网+医疗战略,挂号网可网上预约挂号,好大夫网可对医生进行点评和检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但要想进一步深入发展互联网医疗,进度十分缓慢。
如今,任何一家第三方互联网医疗网站都无法提供检查后服务,包括检查报告查阅、在线取药等服务。主要原因是这些服务都涉及病患隐私,短时间内很难向互联网企业开放。挂号网一位负责人坦言,他们曾试图与医院洽谈类似的合作,但医院对数据开放的谨慎程度超出想象。更多互联网医疗行业最新相关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智能硬件的逐步普及,一些互联网企业正在尝试通过使用者在智能硬件上的自我检测来填补他们在数据上的空缺。比如,腾讯旗下的一款智能血糖仪可做到时时上传患者的血糖检测情况至微信中。在这款血糖仪的研发人员看来,经过长期累积之后,平台将掌握这一类慢性病患者身体机能运行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将用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最近他们已与丁香园达成战略协议,未来将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通过这一平台获取的脱敏数据进行研究,以帮助他们决策如何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服务质量。
到目前为止,来自互联网自我检测所得到的医疗数据很难获得医院的官方认可。患者在该平台上追踪检测所得的数据无法成为医院就诊时的辅助数据。据糖大夫产品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在贵州与当地一家医院正在试点数据共享,但想要进一步与更多医院达成合作,除非是来自政策的推动,否则依然困难重重。
报告大厅为你提供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