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电图的基本组成与原理 (1)心电图机与导联 • 导联分类: ◦ 肢体导联:I、II、III、aVR、aVL、aVF(反映心脏上下、左右电活动)。 ◦ 胸导联:V1-V6(反映心脏前壁、侧壁、后壁等局部电活动)。 • 原理:心脏每次收缩前会先产生电激动,电流通过体液传导至体表,心电图机将其转化为波形曲线。 二、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与意义 (1)正常心电图波形(典型单导联示例) 波形 名称 意义 正常范围 P 波 心房除极波 代表心房电活动 时限<0.12 秒,振幅<0.25mV PR 段 房室传导段 心房电活动传至心室的间隔期 时长 0.12-0.20 秒 QRS 波群 心室除极波 代表心室电活动,由 Q、R、S 波组成 时限 0.06-0.10 秒 ST 段 心室复极初期 反映心室肌细胞电位稳定期 多位于等电位线,无明显偏移 T 波 心室复极波 代表心室复极电活动 方向与 QRS 主波一致,振幅>1/10R 波 U 波 心室复极后波 机制尚不明确,正常时可不明显 振幅低,方向与 T 波一致 三、心电图的测量方法(以单导联为例) (1)时间与电压测量 • 时间轴: ◦ 心电图机默认走纸速度 25mm/s,1 小格(1mm)=0.04 秒,1 大格(5 小格)=0.20 秒。 ◦ 例:PR 间期占 5 小格,时长 = 5×0.04=0.20 秒(正常上限)。 • 电压轴: ◦ 1mV=10 小格(10mm),1 小格 = 0.1mV。 ◦ 例:R 波高度占 8 小格,振幅 = 8×0.1=0.8mV。 四、核心分析步骤:“五步读图法” (1)第一步:判断心律是否整齐 • 方法:测量多个 RR 间期(相邻 QRS 波群的间隔)。 • 正常:RR 间期差值<0.12 秒(即心律整齐);若差值>0.12 秒,可能为心律失常(如房颤)。 (2)第二步:计算心率 • 公式: ◦ 心律整齐时:心率 = 60 / 单个 RR 间期(秒)。 ◦ 例:RR 间期 0.8 秒,心率 = 60/0.8=75 次 / 分(正常)。 ◦ 心律不齐时:数 3 秒内 QRS 波群数量 ×20,或 10 秒内数量 ×6。 (3)第三步:分析 P 波 • 正常 P 波:II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形态圆钝。 • 异常提示: ◦ P 波增宽(>0.12 秒):可能左心房肥大(如二尖瓣狭窄)。 ◦ P 波高尖(>0.25mV):可能右心房肥大(如肺心病)。 (4)第四步:分析 QRS 波群 • 宽度:>0.12 秒提示心室传导异常(如束支传导阻滞)。 • 形态: ◦ V1 导联 R 波为主:可能右心室肥大。 ◦ V5-V6 导联 R 波过高(>2.5mV):可能左心室肥大。 ◦ 异常 Q 波(宽度>0.04 秒,深度>1/4R 波):提示心肌梗死(需结合 ST-T 改变)。 (5)第五步:分析 ST 段与 T 波 • ST 段偏移: ◦ 抬高>0.1mV(肢体导联)或>0.2mV(胸导联):可能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 ◦ 压低>0.05mV:可能心肌缺血、冠心病。 • T 波异常: ◦ 低平或倒置:心肌缺血、低钾血症。 ◦ 高尖对称:高钾血症、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五、常见异常心电图示例 (1)窦性心律异常 •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 次 / 分,P 波规律出现(常见于运动、焦虑、发热)。 •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 次 / 分,P 波规律(常见于运动员、甲减、药物影响)。 (2)心律失常 • 心房颤动(房颤): ◦ 特征: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 f 波,RR 间期绝对不齐(见下图示意)。 ◦ 危害:易形成血栓,增加脑卒中风险。 • 室性早搏(室早): ◦ 特征: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前无 P 波,代偿间歇完全。 (3)心肌梗死 • 急性期特征: ◦ 异常 Q 波 + 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 T 波倒置(“坏死 - 损伤 - 缺血” 三联征)。 ◦ 定位:根据异常导联判断梗死部位,如 V1-V3 对应前间壁,II、III、aVF 对应下壁。 六、读图注意事项 1. 结合临床:心电图需与症状(如胸痛、心悸)、病史(如冠心病史)、其他检查(如心肌酶)结合分析。 2. 多导联对比:单导联异常可能为干扰,需观察相邻导联是否同步异常(如 V1-V3 同时 ST 段抬高提示前间壁心梗)。 3. 动态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可随时间演变(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需多次复查。